《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40
-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辛弃疾
从对联里我们可以看到,辛词的风格是豪放的,与东坡齐名;更能体会到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他的这份赤诚之心,在他的诗歌里几乎都有体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豪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词人又是如何来表达这份情感的。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词风格特征,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
3.赏析诗词的用典、借古讽今手法,体会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期望和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词语言,体会词人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掌握诗词的用典、借古讽今手法,理解意图。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怀古词的特征,比较阅读,体会写法和风格的异同。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词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忧国之思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
三、作家作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四、写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31年(1161 )参加狄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8年罢官(1181年)。宁宗嘉泰3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敌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地位而立即北伐的主张,韩不听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五、听读诗歌,体会豪放词风。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语调。
六、初读诗歌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诗词,读完后有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