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990字。
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设在全世界的动物面前都放一面镜子,你猜会发生什么事?它们会认为镜子里的那个动物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动物(人类和大猩猩除外)。但人类和大猩猩还不一样,大猩猩只能分辨镜子中的是自己,一旦把镜子拿走,它就无法想象另一个“虚拟的自己”了,而人面前的镜子即使被拿走,我们也可以从自我和当前的情境中脱离,设想“另一个自己”站在面前。而且,因为这个“自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所以他不受身体的束缚,可以“飞”到高处,甚至可以360°地围绕自己、观察自己,就像身上长了一对翅膀。这种跳出自身、从他处反观自己的能力,就是人类认识上的终极能力——元认知。
元,在汉语中有“头、首、始、大”的意思,即最高级别的,比如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会被称为国家元首。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为我们人类所独有,也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因为其他动物只能靠本能和情绪来生存,而人类不仅可以依靠理智来生活,还可以通过理智来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改进优化,不断做出更好的选择。具备这种能力的思维就好比一把锤子,它不但能钉钉子,还能复制出另一把锤子来锤打自己。只要方法正确,时常修正,那么这把锤子就会进化成更高级的工具,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就可以快速进化。
可惜,这种能力并非默认开启的。至少在人生的前10年里,很难成功开启它,因为我们的理智脑还未发育成熟,还不具备硬件条件。一个人到12岁左右才能慢慢具备主动的自我反省能力,在此之前,人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理解一切事物,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牵引着走。在此之后,事情虽然会慢慢发生变化,但这种元认知能力却少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我们的理智脑虽然在学校进行了大量锻炼,但侧重的是“学习、理解、记忆、运算”这些方面的能力,很少涉及“觉察、反思、审视、选择”方面的能力。一个未开启元认知能力的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会不自觉地追求眼前舒适和简单的事。他们的学习状态往往是这样的:很容易被外界事物诱惑吸引,经常分心走神而不自知;缺乏自控力,凡事喜欢从最轻松的部分开始;对学习中遇到的错误不敏感,考试成绩不好时只在当时难过一会儿,过后就会忘记;从不主动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外界要求的任务;情绪波动无常,一旦遇到矛盾就会怨天尤人,或沉浸在悲伤情绪里无法自拔……他们似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扇动翅膀,比如遭遇指责、批评时,才不得已去反思纠正;一旦回到顺境,依旧会顺着“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本性生活,该懒散懒散,该拖延拖延。
另一些人与之相反,他们会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尝试扇动翅膀,让自己不断进化,彻底远离危险。当他们开启元认知能力后,生活和学习状态就会完全不同。
首先,他们能主动控制注意力,不会被随机、有趣的信息随意支配。比如,他们能及时觉察到自己在分心走神,然后马上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学习上来,就像身边有个人在监督他们一样。
其次,他们能及时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比如,一般人遭遇批评、否定或责骂时,他们会本能地生气、解释或反驳,甚至会不假思索地“骂”回去。但元认知能力强的人能及时察觉这种内心反应,并留出时间对这种本能反应进行审视,他们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试着把对方的观点和情绪分离。如果发现对方说得有道理,他们就引导自己关注对方正确的观点而不是糟糕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继续进步,还能使自己快速走出情绪旋涡;如果发现对方说得毫无道理,他们往往也不会本能地骂回去,而是选择自嘲一番或干脆一笑而过,毕竟实在没有必要和一个不讲道理的人较劲。
自然,这样的人在和别人说话时也会更加稳重。因为他们每次说话前都把想说的话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这句话说出来后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就能避免不经思考的本能反应,使自己成为一个情商更高的人。
再次,他们能用未来视角审视现在。他们更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什么事情更重要,也更容易解开眼前的困扰。因为他们经常站在未来审视现在,就像“另一个自己”飞到几十年后回头看现在的自己,他们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最后,他们总能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一头扎进时间和行动的细节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更擅长抓住并思考那些少量“关键时间”,从而让其他多数时间变得更有效率。比如他们习惯每天早上用10分钟来规划全天的安排,这样便可以让自己全天保持清醒,不会被无关的诱惑轻易带偏,就像“另一个自己”始终站在高处总揽全局,为自己导航;同样,他们也更愿意花“专门时间”去思考做一件事情的意义与好处,让自己产生不一样的动力,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总之,开启元认知能力的人就像有了一个“灵魂伴侣”,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在引领自己。这样的人一定比那些未摆脱本能和情绪掌控的人走得更快、更远,因为他们是“飞”着前进的。
(摘编自周岭《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
1. 下列关于“元认知”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元认知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能力,能够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
B. 元认知能力并非天生开启,人在12岁左右才逐渐具备主动自我反省能力,且需要后天有意识地锻炼才能有效提升。
C. 学校教育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能力,忽视“觉察、反思、审视、选择”能力,导致理智脑得不到全面锻炼。
D. 和一般人不同,开启元认知能力的人为人处世,能够消除本能和情绪的控制,保持理智和冷静,做出明智的选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用动物照镜子的假想引出“元认知”的概念,然后从“元”字的含义入手,深入阐释“元认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B. 第二段将“具备元认知能力的思维”比作一把“锤子”,突出了元认知能力钻研事物的价值,使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
C. 第三段阐述未开启元认知能力者的表现,后文叙述开启者的状态,两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元认知能力对人的重要意义。
D. 结尾将开启元认知能力比作具有“飞”的能力,与前文“身上长了一对翅膀”的比喻遥相呼应,强调其前进速度远超一般人。
3. 原文节选自著作《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章节标题为“一对翅膀:学习慢,是因为你还不会‘飞’”,根据标题和原文内容,此章后文删掉的内容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 元认知的表现 B. 元认知的飞翔魅力
C. 元认知能力的分类 D. 如何获得元认知能力
4. 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说:“好 科普作品,应该像一扇窗,让每个普通人都能透过它看到专业领域的风景,而不是筑起高墙。”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帮助阅读者“透过窗户、进入高墙”的。
5. 弟弟(三年级)和姐姐(高一)写作业时都不专注,容易分心,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及生活经验,对他们的问题各提出两条改进建议,并写出依据。
【解析】
【导语】这篇科普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元认知”这一专业概念。通过动物照
镜子的假想实验引出主题,用“翅膀”“锤子”等意象将抽象认知理论具象化。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定义元
认知的内涵和重要性,再通过正反对比展现其价值,最后以“飞翔”的意象呼应开篇。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既有科学严谨性又富文学感染力,体现了科普作品“开窗而非筑墙”的传播理念。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能够消除本能和情绪的控制”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在描述开启元认知能力后的状态时,说的是
“能及时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显得“更加稳重”“情商更高”“避免不经思考的本能反应”“快速走出情绪旋
涡”,强调的是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本能与情绪,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非“消除本能和情绪的控制”。人是身
心合一的整体,本能和情绪是基础,元认知的作用在于对其进行觉察和调控,而非彻底消除。
故选 D。
【2 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箱整理我的藏书(节选)
[德]瓦尔特•本雅明
我正在开箱整理我的藏书。这些书还没有上架,还没有染上秩序井然所带来的那种温和的无聊气息。我无法在它们整齐的队列间来回踱步,在一个友好的观众面前检阅它们。你们不必担心会看到那一幕。相反,我必须请求你们,随我一同进入这被撬开的木箱的杂乱之中,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