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一中等市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9 10:27: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5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大而言之分为三种:“赋”“比”“兴”。“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诗歌又不能像日常语言那样仅仅限于说清楚,还要讲究说得有味道,要给读者预留下涵咏玩味的余地,所以往往不直说而用“比兴”。明朝文学家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比”“兴”较之“正言直述”的“赋”更加具有表达的能力。
  更具体地说,“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包括单个的比喻和成套的比喻(博喻),也包括涉及全篇的所谓“比体”,例如《诗经•魏风•硕鼠》全篇都在骂老鼠,其实是在痛斥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样的诗就是“比体”。
  “兴”则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这个“他物”与“所咏之词”即本意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关系,有些仅仅是起一个韵而已,有些能起到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的作用;兴词与本意之间也有近于比喻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比”和“兴”往往难以区分。
  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这样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讲“比”和“兴”的不同很得要领。“索物以托情”指本意先行,然后找一个或一组物象来作比,来寄寓,这里是由心及物,所指比较单一,也可以说是主题先行的。“触物以起情”则是由物及心,诗人从物象中有所感悟,抒发的感情往往比较复杂含蓄,能够引起更丰富的联想。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五绝《乐游原》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出游而见夕阳,由此引发自己叹老伤时、爱惜光景的情愫,苍茫辽阔,无限感伤,遂成千古名篇。
  “比”是由心而物,从一般到具体;而“兴”则相反,由物而心,从具体到一般。它们的基础都是联想,但是路径不同,也可以说正好相反。歌德曾经明确地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两类:“诗人或者从普遍概念出发,然后寻觅适当的细节;或者从细节里看出他的普遍概念来。二者有极大的区别。前一个方法产生了寓言,寓言里的细节只能充当例子,只能充当普遍概念的榜样。二者相形之下,是后一个方法表达了诗的本质。这个方法在写出细节的时候并不单独地想到或说到典型,可是它抓住了细节的生动之处,隐隐把典型也一起抓住了。”歌德说的这两种方法,大体正相当于“比”和“兴”。
  由于“比”是“索物以托情”,是找些可以作比喻的例子来表达主观的东西,所以它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而“兴”乃是开放的,内涵丰富,具有多义性,往往更加耐读。所以歌德说,艺术的难关就在于“对个别事物的掌握。你必须费大力挣扎,使自己从观念中解脱出来”(《歌德谈话录》)。中国古典文论也是历来认为“兴”高于“比”,“比显而兴隐”(《文心雕龙》),“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贞一斋诗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原诗》)。表述不同,而其深意与歌德的看法可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为“比”,而“起情,故兴体以立”。此说为后来李仲蒙著名的界定遥开其先河。刘勰又说,汉代辞赋兴盛,可惜“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汉赋的艺术感染力不如诗,根本原因在此。
  (摘编自顾农《“比”“兴”异同论》)
  材料二
  “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正言直述”,“比”“索物以托情”,“兴”“触物以起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B.朱熹《诗集传》中指出“兴”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他物”即兴词与本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C.中国古典文论历来认为“比显而兴隐”,“比”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兴”则是开放的,内涵丰富。
  D.由物象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发是纯粹而直接的,同一物象在不同的情境中,所引发的感发可能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硕鼠》由心而物,主题先行,全篇用硕鼠作比来寄寓,它的思维过程与李商隐的《乐游原》不同。
  B.“比”“兴”基础一致,路径不同,“兴”由物而心,大体相当于歌德所说的从细节中看出普遍概念的联想方法。
  C.材料一中引用了《歌德谈话录》《贞一斋诗说》等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
  D.一般而言,比兴是表达情意的基本方式。诗歌借助外在物象来传达情意,可能更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
  3.下列不属于“比”的表现手段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C.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D.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分析“比”和“兴”的不同之处。
  5.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李白《将进酒》一诗中“兴”的手法的运用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宋(节选)
  阿越
  熙宁十一年,正月。
  汴京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派节日的气氛。自熙宁十年十一月以来,帝国的北方地区,连续下了几场大雪,至正月二日,汴京又是普降大雪,至今尚未消融,残雪挂在树枝上,竟显得十分的娇憨可爱。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