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6届高三11月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1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13 8:05:3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780字。

  浙江省台州市2026届高三11月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主持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对真善美的求索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智慧。请谈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哪些生活美学理论资源?
  王一楠:中国的生活美学理论资源,植根于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充盈其间的生命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感知最先来自对自然变化和时序更迭的体验,这不仅成为农耕生活的规则,更延展为包含政治活动在内的人之一切行为的准绳。中国哲学在源头上将对生命境界的超越性求索寓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在世的超越”,这一路径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流派中获得不同维度的展开。儒家哲学是一种关乎审美的礼乐教化,指向以仁爱为根基的君子人格的完善;道家哲学对道法自然的追求,强调对人之自然本性的复归;禅宗则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宗旨寻求自心顿悟的超越境界。这些思想渊源广泛浸润于百姓的生活中,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袁劲:传统生活美学理论资源可概括为“儒行、道化、禅悟”。儒家秉持“尽善尽美”理念,既在制度上注重“言语之美”,更在生活中高扬“曾点气象”“孔颜乐处”般的怡情舒性;道家“大美无言”“法天贵真”的思想,在老庄的譬喻与寓言中尽显顺其自然之美;佛禅则于行住坐卧中“不即不离”,参悟禅意诗意。生活美学资源的探绎还可关注具体审美活动,如“居”,谢灵运《山居赋》有岩栖、山居、丘园、城傍的界分,沈约《郊居赋》塑造独特景观并营造闲适心境,使得“郊居”成为一个令后人心驰神往的意象。至于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代表了尚雅的文人趣味和居住风尚。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记、诗话等典籍都蕴藏着大量的生活美学资源。
  康倩:探析生活美学理论资源,可聚焦儒家伦理美学、道家自然美学、禅宗觉悟美学、《周易》“生生”美学四大脉络,它们铸就中国传统生活美学“道器不二,即用显体”哲学基因,塑造“日用即道”审美生活范式。儒家以“礼乐文明”融伦理与审美,借“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等,将伦理价值内化于心,赋予日常生活以深厚的社会责任、道德底蕴、审美意趣;道家以“天人合一”提供自然主义向度,塑造崇尚无为、朴素等的审美观;禅宗以“当下觉悟”推动生活美学日常化,凭“平常心是道”主张在寻常日用中体悟佛性,以“即事而真”化生活为修行道场;《周易》以动态和谐观提供宇宙论基础,“观物取象”“阴阳和合”等思想影响中式审美,体现生命律动体认与共生智慧。
  (摘编自《生活美学:追求美好生活的哲学审思》,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1日)
  文本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丰盈、共同富裕的生活,更是精神超拔、境界高尚的生活。中国独特的生活美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既凝结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又回应着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哲学审思;既关乎百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感知源于自然变化与时序更迭,这种感知不仅规范农耕生活,还影响包括政治活动在内的人的一切行为。
  B.文本一提到儒家在制度上注重“言语之美”,在生活中高扬怡情舒性的审美追求,由此也就形成了“尽善尽美”的传统生活美学理念。
  C.文本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建明确了价值导向,其内涵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丰盈富裕,也涵盖精神层面的超拔高尚。
  D.文本二认为中国的生活美学秉持一种“即凡而圣”的观念,这既体现于孔子“游于艺”的主张中,也体现于庄子体悟自然大美的思想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指出不同的生活美学资源,对同一审美活动的关注点可能不同,谢灵运《山居赋》关注“居”的形态,苏轼“不可居无竹”关注“居”的雅趣。
  B.文本一指出,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向度与禅宗“当下觉悟”的日常化路径,既体现“日用即道”审美范式,又从不同维度丰富传统生活美学内涵。
  C.文本二引用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是为了论证中国生活美学能够将“生活”与“境界”贯通,通过审美活动拓展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独特之处。
  D.文本二认为当下部分人盲目追捧西方生活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多元文化交融有关,这也恰恰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认同危机。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直接作为材料一中“在世的超越”这一传统美学观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借助想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B.王羲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在宴饮游乐中抒发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C.孔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以对话为契机塑造了弟子的君子人格。
  D.庖丁“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刀起刀落间诠释了顺乎自然的生活哲学。
  4.文本一中三位青年学者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理论资源的研究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三者的侧重点。(4分)
  5.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对我们实现美好生活有哪些启示,请简要阐述。(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
  罗伟章
  对李子一这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并不能深刻领会首都陷落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自己错了。有些话不能说,说出来就不仅被听见,还被看见,且会彼此传染。他为此愧悔、难过,并禁不住想家。当日军远去,听王场长一声令下:“出发!”李子一收回思绪,浑身一震。这声刚劲有力的“出发”让他明白,自己现在不是畜牧场的临时工,而是动物大军里的一个战士,他要和王场长和任大伯一起,接纳并消化心慌和恐惧,然后转化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