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060字。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代诗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既是指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演化嬗变,创作必须为表现新时代和新生活辛勤开拓,也是指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给人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
文学创作本身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融合的深度创新,是胸怀和创意的展示、艺术和技术对接的集成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来源于创新,发展动力和后劲也在于创新,只有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学创作生产的全过程,才能使文学保持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无孔不入,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文艺创作在文学、美术、影视等各个领域,都面临人工智能创作的严峻挑战。只要登录人工智能平台,用文字或语音给出创作要求、主题意蕴和风格趣味,人工智能很快就能自动生成作品,不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绘画、影像等,全都唾手可得。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反复给出修改指令,不断调整改进。面对这样效率极高且学习能力超强的竞争对手,我们的创作必须在古今中外文艺大文本的原野上另辟蹊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创作主体的潜力和能动性,才能一骑绝尘,摆脱人工智能的跟踪和比拼。
作家创作和人工智能创作都离不开学习和模仿。人工智能的学习、记忆、模仿能力远超人类,但只能在人类已经开垦的园地,或者说只能在人给定的范本和模式内获取思路与手法。而作家除了可以学习和汲取古今中外文艺传统所提供的经验外,还能够从川流不息的社会生活源泉中获得灵感和启示,从现实与历史的碰撞和自身的生命体验中获得感悟与创意。这是人工智能创作无法企及之处。
由此,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认识:对于矢志攀登高峰、打造精品的文学创作,只有绕开陈陈相因的浅滩和暗礁,在波澜起伏又变幻莫测的生活海洋中,以自己的独到发现和卓越创造劈波斩浪,才能开辟新的航道,驶入新的天地。这包括对纷繁复杂社会生活的深度勘探和深邃理解,也包括调动各种新兴呈现方式和手法,对艺术如何表现和刻画对象进行开拓与创新,大至文艺类别和体裁边界的突破、改进与融合,小至对每个形象、情节、场景,乃至对一字一句的斟酌与推敲——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摘编自钱念孙《坚持守正创新 彰显文学力量》)
材料二:
文艺形式的创新不是终极目的,所有的文学创新最终都要为内容服务,有利于表达思想情感和丰富文化内涵。如果还一味停留在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文学生产的创新实验,一味偏重于追求新创造的文学样式,而在如何更有效地深化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既指向新时代和新生活,又指向新的文学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
B. 人工智能学习能力极强,作品生成效率极高,而且能够自主进行调整改进,是人类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C. 倘若我们能在意义指令输入等方面实现新 突破,就可以解决人工智能文学生产不具人文价值的问题。
D. 有些作家沉迷于书写离奇怪诞的故事,是因为他们觉得小说不能太像小说,便制造新鲜感来出奇制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要想摆脱人工智能的跟踪和比拼,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思路便不能囿于固定的模式中。
B. 人工智能文学生产题材范围有限,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因此其缺乏文学的本体性意义。
C. 文学应当具有艺术表现,体现价值判断,而流水账式的“零度写作”则与这一要求相偏离。
D. 美学界批评背离美学精神的审美,文学界批评冷漠的写作,二者都表现出对人文的关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B.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C.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D.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李贽《童心说》)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谈谈当代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晨
丰子恺
吃过早粥,走出堂前,在阶沿石上立了一会。
一条瘦而憔悴的黄狗,用头抵开了门,走进来。它走到我的面前,立定了,仰起头来看我的脸。这眼色分明带着一种请求之情。我回身向内,想从余剩的早食中分一碗白米粥给它吃。忽然想起邻近有吃粞粥及糠饭的人,又踌躇地转身向了外。那狗似乎知道我的心事,越发在我面前低昂盘旋,发出一种“呜呜”的声音。这声音仿佛在说:“狗也是天之生物!狗也要活!”我正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