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132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直以来,科技的历史似乎就是人类战争史的一面镜子。
在原始社会,相比那些还在使用石头的部落,第一个懂得如何铸铁的部落就有巨大的优势;到了近代,作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则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是拥有新发明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这些历史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历史的这一面,那就会造成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事实上,这也记录了人类发明杀伤性武器的历史进程:弓箭、刀剑、火炮、火枪,一直到原子弹……各式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按照这个逻辑,人类不是早就应该灭绝于使用高精尖武器下的自相残杀吗?为什么现在人类的生活质量反而更佳,生活状态也更为安康和平呢?很明显,这种将战争与科技进化连接的历史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元素:科技增加人们和平行为的能力。
无法想象,在没有今天的科技之前,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和贫穷的地方。科技帮助人类创造了一个更和平也更富有的世界。历史学家倾向于讨论故事的第一部分,却常常忘记讨论故事的第二部分。
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在维护和提升和平上的显著贡献是:它改变了社会秩序的典范。它维持和提升和平的方式是:它使人们——尤其是完全陌生的人们——能够合作来完成某事。在一个理想的美好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交往友好。但是,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确实需要一点动力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大脑仍然停留在原始部落时期:我们先天倾向于对已知、亲近的人友善,对完全陌生的人们抱有敌意和警惕。我们只有在跟陌生人建立起联系和沟通之后,才会转变态度,甚至只有在跟他们有合作项目之后,才会开始真正地关心他们。
事实证明,科技一直扮演着让不同群体和平相处的角色。只不过,人们往往会对其有一个固定思维——即使科技没有被用于军事武力,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科技会给人类的思想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科技是如何异化人类的批判也一直不绝于耳。这种对技术的恐惧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在中国,庄周写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而今天,人们也更清醒地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危险性。从理论上讲,聊天软件让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缩小为一个点击的距离。但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正在不断增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及“疯狂地用技术消除所有的距离,并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他所指的技术在当时是火车、汽车、飞机、收音机和电话。如今,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目前拥有的通信技术的力量简直堪称魔法。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我们能够使用这些技术来建立上百万人之间可持续的、能够促进合作和利他的连接,可以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让每个人受益的连接,即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创造积极的互动。这才是和平科技的真正意义与使命。比如,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社交媒体,它不像现有的社交软件那样,只是一种关注如何将我们的私人生活“货币化”的连接技术。
和平科技的目标是实现物理学家所谓的“形态转换”——从混乱到秩序井然。很多物理系统都能展示这样的转变。例如,水分子在常温下的形态是水,但当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时会变成冰,当温度升至100度以上时变为蒸汽。一个神奇的形态转换让同样一种物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形态,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性。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会在社会中发生:一个社会会在短时间内重组,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或一个更有秩序的社会。
用于合作的科技扮演的角色正如温度在物理学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增加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数量,一个社会可以发生一个从冰到水一样的形态转换,产生一个几乎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互动成为驱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摘编自皮埃罗•斯加鲁菲《科技与和平》)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始终是突破地域隔阂、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初就是希望通过粒子物理研究的国际合作来弥合二战后的欧洲裂痕。这种以共同科学目标为纽带建立的合作机制,后来发展成为包含23个成员国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但现在人类的生活状态更为安康和平,这说明科技对和平的作用要大于对战争的作用。
B. 人类先天倾向于对已知、亲近的人友善,对完全陌生的人怀有敌意,而科技定能让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交往友好,和平相处.
C. 不同时代科技的和平实践形式可以不同,比如在数字时代,可以通过先进技术保障难民的权利,或者一定程度上避免地区冲突。
D.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以冰、水、蒸汽的形式存在,这实际对应着人类社会由混乱到秩序并然的状态,说明社会形态的可转换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将“科技的历史”比喻为“人类战争史的一面镜子”,表明科技与战争的紧密关系,凸显科技对战争的影响程度。
B.国际关系专家帕拉格认为,科技可以像经济一样促进合作,他的观点可作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据。
C.材料二中“其成功经验表明”“证明”“这些实践揭示”等说法,体现了例子对证明论点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
D.材料二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例,来证明多国合作可促进科技发展,体现了科技发展需要团结合作的力量。
3. 下列关于“和平科技”的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 和平科技的核心是利用技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比如通过社交媒体让全球用户实现即时沟通。
B.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国际合作、非洲“数字身份计划”等案例,均体现了和平科技“以人类共同需求为导向”的特征。
C. 和平科技要实现“形态转换”,需先彻底摒弃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才能专注于推动社会向有序形态发展。
D. 相比传统科技,和平科技更注重将私人生活“货币化”,通过创造商业价值间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
4. 请从社交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今天人们对技术怀有恐惧的合理性。(4分)
5. 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6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9题
伏击
【美】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这时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困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拐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