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一中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14 7:45:4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9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谷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签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里的“志”最初指人的思想、抱负、情感,强调诗歌是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孔子进一步将“诗言志”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诗歌应符合纯正的思想情感。到了汉代,《毛诗序》明确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并增加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表述,将“志”与“情”联系起来,指出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强调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情感;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认为诗歌源于外物对人情的触动。这一时期的理论突破了“诗言志”的单一框架,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但“情”与“志”并非对立——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宋代朱熹进一步说明:“‘志’者,心之所之;‘情’者,性之动也。二者本相因而不相离。”可见,“诗言志”传统始终包含着情感内核,只是不同时代对“志”与“情”的侧重不同。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歌的“言志”传统,本质上是将诗歌视为人格精神的载体。屈原的《离骚》以香草美人喻君子之德,通过个人遭际抒发对家国天下的忧思;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命运与苍生社稷紧密相连;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虽含人生无常之叹,却始终保持着旷达自持的人格力量。这些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言志”最初强调诗歌是内心思想的表达,后经孔子、汉儒的阐释,逐渐与道德修养、情感抒发相联系。 
  B.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缘情”理论强调情感的核心地位,彻底否定了“诗言志”传统中“志”的重要性。 
  C. 屈原、杜甫等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因其将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成为“诗言志”传统的典范。 
  D. 当代部分诗歌因过度追求形式创新或沦为娱乐工具,忽视内容深度与情感真诚,面临“言志”传统的挑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颖达和朱熹都认为“情”与“志”本质相同,因此诗歌只需表达情感即可,无需强调思想内涵。 
  B. 现代新诗若想传承“诗言志”精神,必须完全回归古典诗歌的形式与主题,避免“为艺术而艺术”。 
  C. 艾青、北岛等现代诗人的作品证明,诗歌只要包含对时代或生命的思考,无论形式如何都能体现“言志”传统。 
  D. 当代诗人张枣、余秀华的创作实践说明,坚守“诗言志”传统需要兼顾艺术创新与情感深度的表达。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诗歌需承载人文关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优美离别场景。 
  B.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对“喂马劈柴”简单生活的浪漫想象。 
  C. 臧克家《有的人》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生死哲思。 
  D. 顾城《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个人感悟。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当代青年若想创作出具有“言志”精神的诗歌,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脉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槐树下的约定》
  文/李秋善
  老槐树在村口站了上百年,树皮皲裂如老人的手掌,枝丫却依然茂密,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树下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孩子们绕着树干捉迷藏,大人们蹲在石墩上抽旱烟、唠家常。 
  我记事起,老槐树下就有一个铁皮盒子,盒子里装着全村人的“约定”。说是约定,其实是村长用毛笔写在红纸上的几句话,每年腊月二十八,村长会当着大伙儿的面念一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