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030字。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同于西方文化强调科学和宗教,中华传统文化更看重审美和道德,并且道德趋向审美化与审美趋向道德化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的突出特征。这种双重性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从文化源头看,《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奠定了“以文化人”的美育传统——这里的“文”既包含礼仪规范(道德),又涵盖诗乐歌舞(审美)。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伦理秩序与“乐”的审美和谐相统一,形成“乐合同,礼别异”的治理智慧。礼通过等差秩序确立社会规范,乐则以韵律和谐消融对立,二者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美善相济”的文化基因。
儒家将这种基因发展为“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孔子论乐,既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贬《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其以“善”统摄“美”的价值取向。但这种统摄并非压制审美,而是使道德规范获得审美形式。“仁”作为儒家核心道德,并非抽象教条,而是通过“绘事后素”的比喻、“逝者如斯”的感怀,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孟子“充实之谓美”的命题,更是将道德修养的完善视为审美境界的提升,实现了“从善到美”的升华。
道家则从“道法自然”出发,构建“天地大美”的审美体系,具有深刻的道德指向。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判断,本质上是对功利主义的否定;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论断,将自然之美与“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相勾连,审美自由与道德超越浑然一体。这种“大美”绝非单纯的形式美感,而是“不以物害己”的生存智慧,是对异化道德的审美救赎。
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将审美与道德的融合推至圆融。“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公案,打破了世俗与神圣的界限,使担水砍柴的日常劳作成为觉悟途径。这种“平常心是道”的智慧,既以审美消解了道德的严苛,又以道德充实了审美的空泛,最终形成“在审美中修行,在修行中审美”的独特路径。
(摘编自肖朗《审美与道德的互融:论中华美育精神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
深入挖掘传统器物文化之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中国古代诗文、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和戏曲等本身就是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传统民间工艺,到饮食文化,再到名胜古迹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国原始彩陶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的花瓣纹彩陶盆,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能在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周公制礼作乐,以“礼”消融社会对立,以“乐”确立等差秩序,二者共同奠定“美善相济”的文化基础。
B.儒家主张“美善合一”,孔子以“善”统摄却不压制“美”,而是将“仁”等道德理念转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
C.道家“天地大美”并非单纯的形式美感,而是与“无为而治”的理想相连,蕴含着“不以物害己”的生存智慧。
D.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智慧,既以审美消解了道德的严苛,又以道德充实了审美的空泛,实现了二者的圆融。
2.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古代建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道家“即凡而圣”的美学观,共同指向人的精神完善。
B.儒家核心道德“仁”的审美转化、传统器物的“游目”之美、日常生活中的“涵养德性”,均体现了中华美育的现实意义。
C.彩陶“游目”原则直接源自道家“天地大美”理念,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体悟直接传承儒家“仁”的道德审美。
D.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若能深入理解“中国生活美学”的哲思,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美善相济”的美育精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美善相济”文化基因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白居易目睹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宋代瓷器特别追求“天青釉色”,以素雅含蓄的审美体现士大夫崇尚自然的趣味。
C.明清园林通过“借景”“叠山”等手法,实现了自然山水与人工造景的深度融合。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以吉祥图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融合了装饰性与教化意义。
4.关于中华美育精神,三则材料的论述各有何侧重,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指出,道家“审美自由与道德超越浑然一体”。请以《庖丁解牛》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青云梯(节选)
叶广芩
我头一回见着“青云梯”三个字,是在县志上。名字取得好,让人想起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洒脱,想来必是处飘逸俊秀的所在。
及至到了秦岭挂职,便心心念念想去寻访。给我做向导的是位老药农,人都叫他古爷爷,须发皆白,身子骨却硬朗,走起山路来,我这个城里人得紧赶慢赶才能跟上。
攀了大半日的崎岖,就在我气喘吁吁、快要力竭时,古爷爷在一块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