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3250字。
第14课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悟李白“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悟李白“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同学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笔下险峻的蜀地山川,而当这位“诗仙”乘舟驶出蜀地,又会看见怎样的风景?
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随李白的舟楫漂向荆门山。此刻,他告别熟悉的蜀地云雾,初遇楚地的平野江流,少年的豪情与对故乡的眷恋在笔下翻涌。
让我们一同走进《渡荆门送别》,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里,感受诗人初闯天地的意气与乡愁交织的细腻心境。
【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 —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他好游历、嗜酒,一生追求自由,其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了解背景】
《渡荆门送别》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左右。李白早年生活于蜀地,此诗是他出蜀远游、乘舟经荆门山时所作。
当时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离开故乡踏上远游之路,面对壮阔山水,有感于人生境遇的转变,遂写下此诗,既抒发了对故乡的依恋,也展现了初出蜀地时的开阔胸襟与对未来的憧憬。
任务一:诵读课文 理解文意
1.读一读•正字音。
渡(dù) 荆(jīng) 行(xíng)
2.读一读•明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读一读•晓文义
(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诗歌,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
①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