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32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上午8:00—10: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提出“适意”的生活主张,以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适”的状态。黄帝“登乎昆仑之丘,南望而还,遗其玄珠焉”,作为古之神人,他也不免被外物所吸引,全身心投入到了对客观事物的游览之中,物我相融,浑然忘我。苏轼认为人不断发现自然界之客观美,也会不自觉地对外物进行想象生发和情感输出。“适意”就是主体进入审美境界之时那种浑然忘我、精神愉悦的状态。
与禅宗所追求的看破红尘、道家所追求的“心如槁木死灰”不同,苏轼非常重视人对世俗生活及情感的体验,他在《答毕仲举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龙肉”“猪肉”之说。在苏轼看来,“出生死,超三乘”的境界太高太空,就像传说中的龙肉一样,只存在于想象层面,不存在于事实层面,倒不如一碗猪肉带给人的感觉真实美味。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苏轼这一生历经坎坷,可谓经常处于逆境之中。在很多时候,他要在“不适”的客观环境与心理状态之中找到“适”。这个“适”,既是生理上的“安适”,更是心灵上的“适意”。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了,审美化了,于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取“适之意”,实现身心的自在和满足。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存在即合理,世间之物存在一定是有它的价值与意义。苏轼“物皆有可观”之说与“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谓异曲同工。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快乐,苏轼则认为物的现实功用与审美性是不相冲突的。甚至可以说,物的现实功用性正是物之美的体现。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物之好坏并不妨碍主体对“物意”的体验,“适意”是与外物自由而愉悦的拥抱。苏轼再三强调创作的“无意”性,并不是认为法度不重要,而是提醒人们要出乎法度,去感发生命,遵循自然之意,体验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寓意于物”包含着对外物之美的发现,物我相融的体验,主体情意的释放。这一过程之中,主体与物契合,自由自在,精神愉悦,是“适意”的状态。
(摘编自江梅玲《苏轼美学思想再探》)
材料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纵是东坡自己也料想不到,竟然是一次贬谪,一个低谷,让他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若是一辈子都无此周折,他可能像晏殊那样,做个太平宰相,闲来写写“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的闲雅诗词,只有在饱经人生的忧患之后,他才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的淡定和“拣尽寒枝不肯栖”那样的孤洁。“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者。”“血书”这么沉重的词语不适合一贯潇洒的东坡,但他的黄州诗文,确实是忧患之作,只不过他这样的绝世高手,可以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旷达的文字背后,仿佛浸泡着斑斑泪痕,是一抹“带泪的微笑”。
松弛下来的东坡,将人生的重心从仕宦和进取转移到了生活和艺术之上,黄州那几年,他将以前因紧张忙碌而搁置的种种爱好一一拾起,以享受悠长假期的心态来享受他的闲置时光。
比如烹饪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他住在黄州时鼓捣出来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道菜的制作极其耗时,若还是以前的“苏太守”“苏大人”,怕是没有这个水磨功夫,只有闲下来的苏东坡,才能
(摘编自慕容素衣《苏东坡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苏轼提出“物皆有可观”,即认为只有具备实用功能的物品才能被赋予审美价值,物的美与其用途密不可分。
B.材料一中苏轼主张“无意”创作,并不是认为法度不重要,但是如果不能超越法度,就不能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
C.材料二中“带泪的微笑”,“泪”是底色,是无法抹去的创伤与忧患;“微笑”是升华,是面对苦难的超脱与豁达。
D.材料二认为正是由于苏轼放弃仕途追求,转而投身于生活与艺术创作,才成就了他艺术的高光时刻。
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从苏轼对“适意”的主张到他对物的审美,再到对创作的审美,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B.文章第一段用黄帝的例子,说明了“适意”就是主体进入审美境界之时那种浑然忘我、精神愉悦的状态。
C.文章以“猪肉”“龙肉”比喻苏轼思想与禅、道的差异,形象地阐述了苏轼重视现实生活的态度,通俗易懂。
D.文章通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证明了苏轼在逆境中以审美化、艺术化的态度实现物我融合,达到“适意”的状态。
3.下列选项中,最贴近苏轼“物皆有可观”的一项是(3分)
A.“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B.“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4.材料二写到“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赤壁赋》和两则材料都谈到苏轼走出人生困境的方式,请分析有何不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墨子的魅力
乔忠延
你是否记得那颗量子卫星的名称?“墨子号”。对,“墨子号”!这令我欣喜而又疑惑,一颗映亮世界科学前端的实验卫星,为何要用古人来命名,而且选定墨子?
直言不讳地告诉你,一提出这个问题就将我的浅薄和无知暴露得一清二楚。而我的浅薄和无知是自身文化的缺失,也是历史的偏颇所致。缺失和偏颇的实质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