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340字。
河南省开封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注]
——美感与联想
美感与快感之外,还有一个更易惹误解的纠纷问题,就是美感与联想。
什么叫作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比如我现在从“火”字出发,就想到红、石榴、家里的天井、浮山、雷鲤的诗、鲤鱼、孔夫子的儿子等,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偶然的。换一个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时境,“火”字的联想线索却另是一样。从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芳草是很美的。颜色心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的事实。许多人对于颜色都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据一派心理学家说,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
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势力更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便别无所得。白乐天在琵琶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怎样形容洞箫?他说:“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而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这些学说发源较早,它们的影响到现在还是很大。从前人所谓“思无邪”“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现在人所谓“哲理诗”“革命文学”等,都是侧重文艺的内容和文艺的无关美感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注】本文是作者《谈美》系列之一,其前一篇文章谈“美感与快感”,作者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一是艺术的需要,一是实际人生的需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是按不同分类标准而得的,但这些分类都不是截然分明的,有时候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就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别开。
B. 在听琵琶曲和洞箫曲的过程中,白居易、苏轼大多时候是在欣赏其所唤起的各种联想,像多数人一样,并没有欣赏到乐曲本身的美妙。
C. 在“美感与联想”这个问题上,内容派看重文艺的内容和无关美感的功效,而形式派反对杂联想于美感,本文认为“联想妨碍美感”,与形式派观点更接近。
D. 陶渊明的后裔都特别喜欢《陶渊明集》,那么这只是出于实际需要而在艺术之外寻求其价值的情感体验,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属于快感而不是美感。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既是原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三次出现,起到了提示内容、引导写作方向等作用。
B. “联想的势力更大”和“这一派学说到近代才逐渐占势力”中“势力”含义不同,跟今天最常用的用法也都不相同。
C. 从“什么叫作联想呢”到“我们究竟何去何从呢”,文章多用设问句式,激发读者对后续内容的兴趣,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D. 原文“我们赞成……”“我们就可以知道……”中的“我们”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都别有一种亲切味道。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联想是指当感知某一事物、观念或经验时,________的另一事物、观念或经验的心理现象联想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之外,还有类似联想,即由于事物在形式、性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引发的联结。再就是由于事物________而引发的接近联想。如看到茶杯就想到茶托,听到下课铃声就想到要去食堂吃饭。这四种类型之外,联想还表现为其他形态:思维不受特定目标约束,由一个念头自由地、非逻辑地跳转到另一个念头的自由联想和________进行的控制联想。
4. 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提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请写出来并阐述理由。
5. 与本文用“芳草”的手法类似,林庚《说“木叶”》也用一个人们熟悉的“木叶”意象探讨了一个微妙的艺术欣赏问题。两文各自得出了什么结论?在研究思路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水汤汤
汤成难
河水流到父亲这儿的时候,就变得温和了。用父亲的话说,没有了脾气。水面上闪着细碎的波纹,白亮亮的。它在晒着肚皮呢,父亲总是这样说。父亲所说的“它”就是这条通天河。
这是一段父亲饲养的河流。父亲的船憩在岸边,或者漂浮在河中央,过河的人喊上一嗓子,声音贴着水面颤悠悠地过来了,父亲转过身,拾起桨向岸上划去。没人过河时,父亲就把桨收到船上,两只桨交叉着,依在船舷上,和我的父亲一样沉默。
饲养一段河流最好的方法就是照顾好河岸。岸怎么修,水就怎么流。有一次我们发现堤岸上有一个豁子,河水正想从那儿溜走呢。父亲找来蛇皮袋,把泥土装进去,泥土便有了形状,压肩叠背地把河水管得妥妥帖帖。父亲说那些溜走的河流,最终都把自己弄丢了,他亲眼看见一条三米宽的河,在树林中被蕨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