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6届高三11月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10字。
陕西省榆林市2026届高三11月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卷不回收。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记者:
张来斌:大数据时代,基于“算法偏见”的推荐系统,产生了“信息茧房”“信念放大”现象。AI从海量数据中学习,这些数据往往加入了筛选者的偏见,且缺乏感官感知基础。AI生成的“解决方案”尽管具有很高的预测准确性,但与人类通过直接观测和反复验证的解决方案有着本质不同。所以,在应用AI时应对其保持警惕性,拥有判断力。在AI时代,高校应基于人机协同机制,让学生学会批判性使用AI,培养学生纠偏能力,保持对知识传播和知识生产客观性的忠诚,并努力把AI变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监督者而非破坏者。
记者:目前,高校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是较普遍的现象,如何让AI帮忙而非“添乱”?
张来斌:在实践中,AI的“副作用”已显露。一个重要表现是其对研究内容和结论的可信性造成影响。AI生成内容能保持与其训练数据的一致,但不一定能保持与真实世界的一致。这意味着,AI生成的内容和结论可能包含大量无用或无效的信息。有研究显示,垃圾论文已大量出现。
另一重要影响体现在业界对论文成果的学术评价方面。传统上,学术论文是作者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的体现。但用AI生成的内容和结论,为防止学术不端带来了新挑战。AI的广泛应用可能会让师生缺失“掌握知识”或者“完成工作”的核心能力。因此,亟须思考如何重构考试考核机制。
不过,AI的“利”与“弊”取决于人类如何对其进行设计、部署、使用和监管。防止AI之弊需要
榆林市202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1-(共10页)
从技术、伦理、教育、制度等多方着手,为 AI开发与应用构建良好生态。在技术层面要注重设置隐私保护、偏见检测修正等环节,必要时联合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尽可能在训练大模型阶段即规避技术的社会风险。将AI伦理教育纳入相关专业必修课,培养AI开发者的伦理意识,引导未来从业者关注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社会影响等因素。同时,高校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学术诚信教育,防止AI造成的学术不端。
记者:AI时代,高等教育应该坚守什么,改变什么?
张来斌:AI时代,大学的价值何在,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这是全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的初心及价值如何体现或保持;二是当DeepSeek等大模型深度融入大学教育时,其隐含的算法偏见可能以隐蔽的方式系统性扭曲教育公平、知识传播与知识生产,这时大学该有怎样的改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高等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定位不会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不会变,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不会变。因此,高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生命线这一点也不会变。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之不仅掌握知识、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根据自身特点自由发展。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应特别注重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坚持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只有深入一线,才能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学用分离”的弊端,真正提高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AI时代,高校如何锻造行业拔尖人才》)
材料二:
2025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总体要求,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揭示AI生成内容存在与真实世界脱节的风险,其依赖数据与算法的生成路径,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依靠反复实验的科学实证路径,存在根本差异。
B.针对AI可能造成的学术不端和核心能力缺失等“副作用”,材料一提出了包括技术修正、伦理教育、制度完善在内的多维度治理方案,以期构建良好的AI开发与应用生态。
C.材料一强调高校要通过深入一线的实践教学来破解“学用分离”,这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断高度契合,二者均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材料二明确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社会新阶段,材料一则担忧AI扭曲“知识生产”,二者虽然矛盾,但共同揭示了在推进AI发展时,必须对潜在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并加强治理。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记者提问”串联,用“重要表现”“可能”等词语,精准表述观点,体现论证语言准确性,强化论证严谨性。
B.材料二全文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立足2027、2030、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逐一阐述六大重点行动,凸显政策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C.材料一有“监督者而非破坏者”的表述,材料二有“普及率超70%”“超90%”的数据,两处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强化观点。
D.两则材料均以“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为核心论题,材料一侧重微观建议,材料二侧重宏观规划,论证角度互补但论题一致。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材料二的“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落地,必能解决材料一中“AI导致学生核心能力缺失”的问题。
B.材料一提出“重构考试考核机制”,可纳入材料二“人工智能”+治理能力的范畴,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评价体系。
C.材料二强调“全球合作”,意味着我国AI发展无需担忧材料一中提到的“算法偏见”,可通过国际协作完全规避。
D.两则材料均认为,AI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只有突破产业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才能构建良性生态。
4.根据材料一张来斌第一次的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某中学拟举办“AI时代的学习与成长”主题研讨会,邀请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会。请结合两则材料,为学生代表设计一个发言提纲,需明确“AI使用的原则”与“能力培养的重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谁是林黛玉
叶弥
女娲炼石补天,独弃一块灵石于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常自伤怀,却因非神非仙,无缘面诘女娲。一日,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途经此地,允诺携它入那红尘“隆盛之邦、诗礼之族、花柳之地、温柔之乡”走一遭,为其镌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并令其历经十二世轮回,以警世人。
石头不问究竟,只求投胎帝王家,或得个自己的名姓。僧道却言其级别不够,只配次等富贵。石头无奈应允,遂被携离,依次投胎。至第十二世,便是要去那金陵荣国府,投作贾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