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21 14:27: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30字。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韵文之脉:诗、词、曲的审美流变与精神承续
  中国古典韵文,自《诗经》《楚辞》发轫,历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诸座高峰,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审美长廊。其间,诗、词、曲三者,既一脉相承,又各擅胜场,共同勾勒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与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
  诗至唐代,臻于鼎盛。其审美核心在于“意境”的营造与“格律”的精严。无论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飘逸,还是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沉郁顿挫,抑或王维“明月松间照”的空灵禅意,皆旨在构建一个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艺术空间。近体诗(律诗、绝句)在平仄、对仗、用韵上的严格规范,犹如精美的牢笼,激发着诗人们于限制中追求自由、于法度内施展才情的创造力。唐诗的精神气质,总体上是昂扬向上的,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江山社稷的关怀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咏叹,体现着一种“盛唐气象”的集体人格。
  及至宋代,词体大兴。词源于民间,本为“胡夷里巷之曲”,后经文人雅化,成为“一代之文学”。与诗相比,词更侧重于“心境”的细腻抒写与“词境”的幽微缔造。它突破了诗之“言志”传统,更专注于“缘情”,尤其长于表现那些幽深婉曲、诗体难以容纳的私密情感。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羁旅愁绪,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身世悲感,苏轼“明月几时有”的宇宙之思,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致情怀,无不将内心的褶皱细腻铺陈。词有词牌,句式长短参差,音律更为繁复多变,这种形式本身就更适合传递起伏跌宕、复杂微妙的情绪节奏。宋词的精神,在于其“深”与“隐”,于儿女情长、家国沧桑中,见出士人心灵的深度与曲折。
  元代,曲艺勃兴,散曲与杂剧并盛。曲可视为词在民间化、世俗化道路上的一次激变。其审美特质,突出表现为“意趣”的酣畅与“语言”的本色。相比于词的含蓄蕴藉,曲则追求“豪辣灏烂”、“痛快淋漓”的审美效果。关汉卿自称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正是其叛逆不羁、直面现实精神的写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叠加,直指天涯羁旅的苍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慨叹,更是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历史兴亡的本质。曲在语言上大量吸纳口语、俗语,不避俚俗,活泼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其精神核心在于“真”与“俗”,敢于撕破温文尔雅的面纱,直率地表达人性的欲望、社会的矛盾与个体的牢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俗关怀与批判力量。
  从诗之“境”,到词之“心”,再到曲之“趣”,中国古典韵文的流变,不仅是文学形式的新陈代谢,更是审美重心与时代精神的深刻转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华夏美学的丰富维度,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破体与通变:论词曲对诗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后起文体总是在对前代经典的“尊体”与“破体”的张力中,开拓出新的艺术疆域。词之于诗,曲之于词,莫不如此。它们既汲取传统的滋养,又勇于打破窠臼,从而实现“通变”与发展。
  词对诗学传统的超越,首先体现在其“内转”倾向。诗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指出,唐诗的鼎盛源于其严格的格律要求,这种规范极大地限制了诗人的创造力。
  B. 材料二认为,词实现了由外向内、由世界向心灵的深刻转身,完全摒弃了诗歌的言志传统。
  C. 两则材料都谈到,曲在语言上大量吸纳口语俗语,这与诗词追求典雅含蓄形成了鲜明对比。
  D. 材料二强调,词和曲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之文学”,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彻底脱离了诗学传统。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纵向梳理了诗、词、曲的审美流变,脉络清晰。
  B. 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词的“内转”与曲的“外向”进行对比,突出其差异。
  C. 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经典作品作为例证,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D. 材料二最后一段总结指出,韵文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彻底打破传统,实现全新创造。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4.材料一提及,宋词“更专注于‘缘情’”,“长于表现那些幽深婉曲、诗体难以容纳的私密情感”。请任选一篇宋词,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5.班级举办“古典韵文新唱”创作活动,要求运用材料中介绍的诗词曲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审美特质进行创作。请你选择一种文体(诗、词、曲均可),写一小段作品,并简要说明你的创作如何体现了文本所述的审美特质。(6分)
  (二)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文本一:
  春来了。这座小城仿佛是从一个沉沉的、旧旧的梦里,慢慢地、不情愿地醒转过来。护城河的水,绿了,却不是那种鲜亮的翠绿,是一种含着些微尘土的、沉静的绿,缓缓地流,几乎看不出它在流动。河边的垂柳,爆出些鹅黄的、米粒大的芽苞,风一来,便软软地拂动着,像未曾梳拢的、少女的额发。
  她就住在河边的一所老房子里。日子对于她,也像这护城河的水,看不出流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