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190字。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人类肉眼难以触及的土壤微观宇宙中,真菌与细菌编织出一张跨越生死的“社交网络”。科学家借助荧光标记与基因测序技术,首次完整绘制出丛枝菌根真菌(AMF)的菌丝三维结构图谱——这些直径不足5微米的丝状体,能以每天2 - 3厘米的速度向四周延伸,在植物根系周围构建起绵延数米的“地下光纤系统”。其功能远超传统认知:除了为宿主植物精准输送磷、锌等稀缺养分(效率比根系直接吸收高3 - 5倍),菌丝更充当着“植物间情报站”的角色。2023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团队在云南热带雨林的观测证实,当一株咖啡树被咖啡潜叶蛾侵袭时,其根系会释放一类名为“茉莉酸甲酯”的挥发性有机物,该信号通过AMF菌丝网络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向周边扩散,24小时内,方圆5米内的同种植物均启动防御响应:叶片气孔开度缩小40% - 60%,次生代谢物(如酚类、黄酮类)浓度提升2 - 3倍,有效降低虫害发生率。
更复杂的协作存在于不同菌群之间。德国马普研究所的长期追踪实验显示,在巴西亚马逊雨林的腐殖土层中,红柄牛肝菌与放线菌形成了独特的“菌群契约”:前者通过菌丝分泌琥珀酸,将土壤pH值稳定在5.2 - 5.8的弱酸性区间,并分解枯枝败叶释放有机质;后者则以分泌链霉素、放线菌酮等广谱抗生素为回报,抑制木霉、镰刀菌等竞争菌种的扩张。这种合作使原本贫瘠的酸性红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在三年内转化为腐殖质含量达3.5%的沃土,植被覆盖率从12%跃升至47%。研究者将其命名为“菌际社会”,认为其协作逻辑与人类社会的资源互换、风险共担具有高度相似性。
人类活动对这一网络的冲击正引发深刻反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中化肥(尤其是磷肥)的施用量增长近20倍,杀菌剂的年使用量翻了3番。英国洛桑实验站的对比数据显示,长期使用化肥的农田土壤中,AMF种类从平均32种降至18种(降幅43.7%),而依赖AMF的作物(如小麦、玉米)根系共生效率下降25% - 3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云南哈尼梯田的千年耕作实践:当地农民通过“混种绿肥(紫云英、苕子)”“留茬还田”“禁止化学除草”等传统方式,无意中维护了菌根网络的完整性。2022年中科院团队的采样结果显示,梯田区土壤AMF种类达49种(比周边常规农田多17种),水稻根系的磷元素吸收效率比普通农田高32%,且抗旱耐瘠能力显著增强。
(摘自《自然》杂志子刊《微生物与社会》2024年第3期)
材料二
在植物演化的时间轴上,苔藓是最早的登陆者之一。它们没有真正的根系(仅靠假根固着基质),叶片厚度不足50微米(约为人类头发直径的1/2),却完成了从水生到陆生的关键跨越。这种看似脆弱的生物,实则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隐形工程师”。当冰川退缩后的裸岩暴露于极端环境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网络仅能输送磷、锌等稀缺养分,无法在植物间传递虫害防御信号。
B.红柄牛肝菌与放线菌的“菌群契约”是科学家通过人工干预形成的共生模式,目的是改良土壤。
C.云南哈尼梯田的水稻因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维护了菌根网络,根系共生效率比普通农田高32%。
D.苔藓通过固碳能力直接影响全球航空业的碳排放量,其年固碳总量相当于航空业的1/15。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化肥与杀菌剂的滥用导致土壤菌群多样性下降,影响依赖菌根网络的作物产量。
B.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苔藓通过反射阳光和蒸腾作用降温,为应对全球变暖提供了自然范例。
C.云南哈尼梯田的传统耕作智慧与现代科学研究结论相互印证,体现了古老智慧的科学价值。
D.南极拟真藓能在极端环境中存活,说明只要积累海藻糖就能让所有植物适应太空环境。
3.材料一中提到“人类对地下生态的干预正面临反思”,请结合文本具体概括反思的依据。(3分)
4.材料二中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苔藓研究揭示了苔藓的哪些生态功能?这些功能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有何启示?(4分)
5.《荀子•劝学》中强调专注与适应的力量。请结合材料二中苔藓的生存特性,谈谈你对“微小生命的适应性智慧”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星屑收藏家(节选)
凌晨三点十七分,我蹲在自家天台的水泥缝里,用镊子夹起一片泛着幽蓝光泽的金属薄片。它嵌在昨晚坠落的陨石残骸中,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像被谁咬了一口的星星碎片。这是今年收集到的第七块“星屑”——自从父亲把那台老旧的折射望远镜塞给我当作十八岁生日礼物后,我的抽屉里已经躺满了这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