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21 22:04:4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050字。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封泥里的“秘密”
  ——补充佚史,考古文字艺术
  今年年初,河北邯郸曲周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人员在搜集散落民间的文物时,发现了一枚“曲周侯印”封泥。该封泥的发现,为寻找曲周侯国的具体位置提供了线索,也让人们再次关注到2000多年前的文件保密技术。
  据报道,新发现的这枚封泥背面有麻绳打结的痕迹,是封缄竹木简时留下的。封泥保存较为完好,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直径42毫米,厚6.4毫米,重8.9克,材质为陶土,正面印有“曲周侯印”四个清晰汉字。史料记载,曲周侯是西汉开国功臣郦商的封号,他统治的区域称为曲周侯国,故地大概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东北部一带。曲周侯国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至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废止,后改为曲周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封泥又称泥封,即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的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在以竹简或木牍为载体的典籍和往来文书上。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文书、信件多写在竹木简上,寄送时,古人用麻绳捆绑竹木简,然后在绳子打结处封上特制的泥团,并加盖印章,以防止文书、信件或情报等在传递途中被人偷看。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魏晋以后纸张普及,封泥被“钤朱”替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古文献中对封泥使用情况的记录不乏其例。《周礼•秋官•职金》载“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说的便是在财货上压印封泥。“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也形象叙述了印与封泥的关系。确切的“封泥”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但作为文物,封泥的发现并不太早,直到清晚期,金石学家才确认了曾被误作“印范”的文物为汉代封泥。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了一个坑窖,从中挖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看上去古老而深奥。农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一一拣出带回家中。消息逐渐传开,在当地走门串户的古董商贩收购了这100多枚泥块,携至京师。当时的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等人看到泥块,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金石文物,便各自从商贾手中买回若干枚,珍藏赏玩。这就是封泥被发现的历史。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诚如王国维所言,今人对古代封泥已然十分陌生,然而,其意义和价值却非同一般。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者罗振玉在《郑厂所藏封泥》一书的序中有一段话,道出了封泥的价值所在:“古泥封于金石学诸品中最晚出,无专书纪录之,玉以为此物有数益焉: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一也;可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二也;刻画精善,可考见古艺术,三也。”
  多年来,针对封泥中所传递的种种信息的研究,使人们对古代封泥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有了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专家认为,封泥是可以弥补《史记》《汉书》缺憾的珍贵文献,是统一的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
  玺印的使用与封泥不可分离,研究秦代封泥的关键在于玺印。通过研究中央机关公卿玺印,可以了解秦代中央机关“三公九卿”的基本框架;通过研究各郡守县的玺印,可以确定秦代郡守县的设置情况。已发掘出的秦封泥,完整勾画了“三公九卿”的秦代官僚机构网络图,系统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亭里郡县”“宫殿苑囿”的名称。有研究发现,秦封泥涉及的秦朝县名近140个,这对于重新解读秦朝官僚机构和中国县域发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专家还从封泥中发现了众多与宦官有关的机构与职官名称,而且很多都是文字未曾记载的,这些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宦官机构不断增加、宦官势力不断扩大的趋势。
  秦统一六国后,文字上通用篆书;汉承秦制,官府的封泥上使用的也是篆书。在普遍改用隶书的汉朝,篆书是普通百姓看不懂的文字,这样有助于显示官府印章的神秘与威严。后世的篆刻家也从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品味封泥上的篆刻,秦风汉韵,顾盼呼应,偶有只言片语相识,令人浮想联翩。
  除了承载历史的印刻文字,封泥的边缘也极具意趣,为钤印时偶然形成,并因年代久远、泥质干燥变形而发生改变。虽非有意的艺术创作,却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给人一种率真、稚拙的美感。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发现的“曲周侯印”封泥材质为普通黏土,其发现确证了曲周侯国的具体位置在今曲周县东北。
  B. 封泥主要用于封装竹简木牍典籍和文书,通过在绳结处加盖印章的泥团达到防止传递途中被人偷看的目的。
  C. 纸张普及后,风行一时的封泥技术被“钤朱”技术完全取代,在魏晋时期便立即退出了历史舞台。
  D. 四川农民最初在道光二年于田间发现的带有文字的古泥块,被金石学家刘喜海等命名为“封泥”。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指出封泥制度后世久废,其出土不过百年,初期曾被误作“印范”,直到《封泥考略》才得以正名。
  B. 罗振玉在《郑厂所藏封泥》序言中,首次具体地阐述了封泥所具有的三个重要价值,即“补史”“考字”“见艺”。
  C. 专家认为封泥是统一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其价值可以取代《史记》《汉书》。
  D. 封泥边缘形态因钤印时的偶然性和年代久远泥质变化形成,虽非刻意为之,却呈现出独特的率真稚拙的美感。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封泥的核心功能是确保文书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其本质_______。作为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因其_______,故而能成为研究古代官制等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外,_______,封泥上的篆刻文字展现了秦风汉韵,而其自然形成的边缘则给人以率真稚拙、自然天成的美感。
  4. 根据上下文,文中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简述理由。
  5. 材料部分内容探讨了秦王朝的历史,而贾谊的《过秦论》也涉及这个话题,二者“解读历史”的理念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子曰①
  老舍
  钟鼓楼后面有好几家公寓。其中的一家,字号是天台。天台公寓门外的两扇三尺见长,九寸五见宽,贼亮贼亮的黄铜招牌,刻着:“专租学员,包办伙食。”
  ①关于天台公寓的人物的描写实在是件难事。一来,住客们时来时去,除了几位没有以常搬家为一种运动的习惯的,很少有一住就是一年半载的。二来,一位客人有一位的特别形体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