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25 11:45: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40字。

  四川省泸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秋佳节,除了品尝月饼,赏月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这一夜的明月,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情感的寄托,更在古人的诗词中,被悄然融入了对宇宙万物的科学思考。
  最早指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科学思维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评析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达旦》时写道:“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认为,辛弃疾凭借超凡的想象力,已触及月球绕地球运行的科学事实。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当这边的人们看到月亮西沉,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则看到月亮初升。辛词中“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正是对地球背面景象的诗意推想。
  古人常将月亮与大海相连,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等名句。然而辛弃疾却否定了月亮从海底升起的说法,指出“谓经海底问无由”,并以“天外空汗漫”形容月亮悬浮于地球之外的太空。不过,他仍困惑于“飞镜无根谁系”,即月亮为何能悬于空中而不坠。今天我们知道,这是地球引力作用使月球维持在绕地轨道上,不离不弃。辛弃疾的疑问,也反映出古人认知的时代局限。
  宇宙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时间,天上人间确实存在时间差异。例如,天文学研究显示,月球上的一昼夜约等于地球上的一个月。这种时空差异的意识,也常见于古诗文中。清代杨芳灿写道:“今夕何年,皓月当头,停杯问之。”易顺鼎亦有句:“天上今夕是何年,人间今夕是何夕。”可见“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时间观,或许已成为古人的共识。这一观念在古代小说中表现得更为生动,如《幽明录》所载“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西游记》中亦有“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之说。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既符合生活常识,也暗合科学规律。研究表明,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约下降6摄氏度,正如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绘的景象。古人据此推测月亮上的低温,可谓巧合中的洞见。事实上,月球夜晚温度可降至零下170℃左右,且因缺乏大气,昼夜温差可达300℃。
  中秋诗词中,也有不少关于月亮与潮汐关系的思考。古人对潮汐成因认识有限,多掺杂想象与神话,如“或言如橐籥翁张,或言如人气呼吸,或言海鳅出处,皆无经据”。南宋史达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中则明确提出:“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他认为百川归海,潮汐涨落与月相变化密切相关,中秋的明月与潮水相映成辉,堪称“双绝”。俞安道在《海潮图序》中进一步指出:“望已前为夜潮,望已后为昼潮”,即八月十五前多夜潮,之后则多昼潮。至于潮水之壮阔,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观潮》描绘得极为生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现代科学证实,月球引力是形成潮汐的主要原因。从空间上看,地球不同位置所受月球引力不同,正对和背对月球的区域因引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形成涨潮;从时间上看,朔、望时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引力叠加,潮差最大;而上、下弦月时三者呈三角分布,引力部分抵消,潮差最小。
  中华文明之外,世界其他文明对中秋与月亮的理解各不相同。清代黄遵宪在《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中写道:“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世人虽共享同一轮明月,但因文化差异,中秋节在西方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寻常日子。诗句虽短,却体现出跨文化的视野与对文明差异的清醒认知,这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
  科学,通常指通过系统观察、实验与推理,探索自然、社会与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与方法,具有实证性与可检验性。中国古代的中秋咏月诗词,固然富含文学之美,但细细品味,其中亦闪烁着朴素的科学之光,展现出古人对宇宙万物的好奇、想象与思辨。
  (节选自朱美禄《赏月诗词的科学性》,有删改)
  材料二:
  社会科学主要是一类寻找含义的解释性学科,社会科学研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
  社会科学研究涉及三个关键要素:第一,本体论,是指研究对象的本质和意义。本体论是对研究对象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意在了解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第二,认识论,有关我们如何认识和了解研究对象,比如观念主义、唯物主义、价值观无涉或科学中立等。第三,方法论,是指用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技术,也即采用什么途径可以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三个方面涉及研究客体的本质、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达到目的之方法三个部分。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或有不足之处,研究的科学性就会存在问题。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一种比较研究,从对已知的比较来了解无知。
  (摘编自陈淳《文明探源的科学性思考》)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月亮与潮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达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中明确提出潮汐的起落与月相变化存在直接关系。
  B.俞安道认识到望日前是夜潮,望日后是昼潮,说明他已经具有了科学研究的意识。
  C.周密在《武林旧事•观潮》中的生动描写,为潮汐的雄伟壮观提供了形象的佐证。
  D.从空间上看,正对和背对月球的区域海水涨潮,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结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既肯定了辛弃疾对地球背面世界的想象,又指出了他的认知不足,这种观点本身也具有相应的科学性。
  B.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具体分析了赏月诗词中蕴含的科学之思,为读者阅读古诗词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C.材料一引用大量的诗句,一方面展示了部分文人的睿智和远见,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
  D.材料二注重理论性,作者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这提醒我们要客观看待材料一中的研究成果。
  3.根据材料内容,对下列诗句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辛弃疾此句体现了对地球是球体、月亮绕地运行的科学猜想。
  B.“飞镜无根谁系”——辛弃疾这一疑问反映了他因为时代局限,未能理解地球引力的存在。
  C.“高处不胜寒”——苏轼此说法仅为艺术想象,与现代科学所知的月球低温现象并无关联。
  D.“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黄遵宪的诗句理性地揭示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
  4.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赏月诗词中蕴含了哪些“科学之思”?请结合文本,分点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材料二中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涉及的关键要素,对下列文段揭示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6分)
  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①柏油路在午后的热气里微微扭曲,地面仿佛融化成了河。六月的阳光像熔炉溢出的铜汁倾泻而下,把整条街道浇铸成晃动的镜面。他站在路边,鞋尖沾着新鲜泥点,是上午在小区花坛边踩到的,那里种着妻子生前最爱的月季。此刻,他的目光穿过晃动的热浪,望向街道尽头,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为何会站在这里。这世间所有景象,都像覆上了一层毛玻璃,那个他倾注一辈子心血的家,那个早出晚归的港湾,竟在记忆的迷雾中变得模糊起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