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80字。
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
1.开始作答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2.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用0.5mm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
3.考试结束后,只需要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材料二:
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新中式”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在于流行的范围从服饰领域向家居等生活领域的全方位延伸。
B.青年人体验“新中式”时,内心涌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是一种“血脉觉醒”。
C.海水江崖纹饰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简洁线条呈现的图案,发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纹等元素。
D.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政治图景的向往。
2.(3分)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所以是否做到对传统文化外在的“形”的复原并不重要。
B.与“种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可见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
C.如果有自媒体声称在某汉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绣有海水江崖纹饰的平民服饰,这个消息大概率为真。
D.海水江崖纹饰对称稳重,色调饱和,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这应该也是其长久流传的一个原因。
3.(3分)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实质上是对中国“生活美学”的追求。
B.材料一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对“新中式”流行过程中出现的抄袭等现象持理性的态度。
C.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阐述。
D.材料二中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下的应用,体现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观点。
4.(4分)与传统的海水江崖纹饰相比,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6分)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今世界舞台绽放了独特的魅力,这对我们如何“种文化”有哪些启示?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6分)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节选)[注]
曹雪芹
一日,外面矾了绢,起了稿子进来。宝玉每日便在惜春这里帮忙。【自忙不暇,又加上一“帮”字,可笑,可笑。所谓春秋笔法也。】探春、李纨、迎春、宝钗等也多往那里闲坐,一则观画,二则便于会面。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复”字妙。补出宝钗每年夜长之事。皆春秋字法也。】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