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散文欣赏的特点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500字。
论散文欣赏的特点
孙景阳
【摘 要】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欣赏规律和创造特点。散文欣赏的特点是:散文欣赏自始至终洋溢着想象的情感活动;在散文欣赏中作品的形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散文欣赏能使欣赏主体潜移默化地受感染、移性情。
【关键词】散文;欣赏;再创造;特点
文学作品使人产生愉悦、兴奋的情绪,就是通常所说的美感作用。这种美感作用,首先使欣赏主体获得种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思想启迪。而在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不是被动的,欣赏之中也寓有创造,也就是说欣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一篇散文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篇散文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欣赏中离不开创造,没有创造便称不上欣赏。然而不同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律和表现特点,因此我们的欣赏过程中也必然有着不同的欣赏规律和创造特点,那末,散文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其欣赏有什么特点呢?
一、散文欣赏自始至终洋溢着想象和情感活动
在欣赏艺术作品中,欣赏和再创造是同时进行的,而不论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创造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和情感。对此,朱光潜先生举了一个很中肯的例子:“比如说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含有一个受情感饱和的意境。姜白石在做这句词时,先须从自然中见出这种意境,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翻译出来。在见到意境的一刹那中,他是创造也是在欣赏。我在读这句词时,这九个字对于我只是一种符号,我要能认识这种符号,要凭想象和情感从这种符号中领略出姜白石原来所见到的意境,须把他的译文翻回到原文。我在见到他的意境一刹那中,我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倘若我丝毫无所创造,他所用的九字对于我就漫无意义了”。①由此可见,想象和情感活动贯穿于文学欣赏的始终,而在散文欣赏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散文是直接表情的艺术。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要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②散文既然是饱蘸着酣畅淋漓的情感写出来的,那么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必然受到作品所饱含着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熏陶,并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当我们阅读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的时候,“四人帮”残酷迫害善良知识分子的罪恶勾当,始终激起我们强烈的憎恨;而巴金夫妇之间的那种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伉俪深情,又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他们的不幸遭遇洒下一颗颗炽热的同情之泪。同时在欣赏中,作者的娓娓描述,也激发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巴金夫妇在“文革”的险风恶浪中,生死与共的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生活画面,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拨动我们的心弦的颤动。当然,欣赏主体被散文作品的艺术形象所激发的,并不只是一般的喜怒哀乐,它并不排斥理性的参与,相反这种情感与建立在正确审美观基础上的高尚的道德感和理智感是紧密相连的。优秀的散文作品是真实性(真)、思想性(善))和艺术性(美)的有机统一。欣赏主体在欣赏时,也便会同时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所谓道德感是在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散文作品形象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例如革命先烈林觉民壮烈殉国前夕所写的《与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至爱汝,即此爱汝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的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接着又安慰和鼓励其妻:“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欣赏主体被这些充满爱国爱民、舍已忘生的崇高道德情操的话所激发的情感,就是道德感。
由于散文中的形象往往就是作者自己,或是作者所亲闻、亲见、亲历的其人、其事、其景;散文中的情感往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它给予欣赏主体的道德情操的感染和熏陶往往更为直接,更为强烈。所谓理智感,对散文欣赏主体来说,是欣赏主体审美认知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当欣赏主体领会了作品的精神实质时所产生的愉悦的情感,或者看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现象而产生的疑虑、惊讶的情感,都属于理智感。例如我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