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沁园春·雪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偶)(夸张)
⑵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拟人)
2.词原来是一种配上曲调可以歌唱 、 句式长短不齐 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的名称,叫词牌;它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 、 字数 、和 平仄声韵 ;所以,人们一般把作词称为 填 词。历史上 宋 代是词的创作繁荣期,涌现了以 苏轼 、 辛弃疾 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 李清照 、 柳永 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
3.阅读诗词,首先要通过想像去感受诗词所创造出的 具体生动的形象 ,其次,要领会诗词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
4.作者在引文中依次评说的历史人物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高祖、成吉思汗,其排列顺序不可颠倒的理由是:是按历史顺序由古至今排列的 。
5.阅读甲、乙两首词,完成练习。
甲: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 浪花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①,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②。东临碣石③有遗篇。萧瑟④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①〔幽燕〕指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一带,古称幽州,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所以称“幽燕”。②〔魏武挥鞭〕曹操跃马扬鞭。魏武即魏武帝,就是曹操。③〔东临碣(jié)石有遗篇〕(曹操)东征乌桓来到碣石山,曾经写过诗篇留传下来。诗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名句。④〔萧瑟〕风声,常用来形容秋风。
⑴甲、乙两文都是词,请指出各自的词牌和题目。甲文的词牌是 沁园春 ,题目是 雪 ;乙文的词牌是 浪淘沙 ,题目是 北戴河 。
⑵词分上、下两阕,请在甲、乙两文上用“‖”将其各分为上、下两阕。
甲:……妖娆。‖江山如此……;乙:……谁边?‖往事……
⑶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表现的内容上看,两词上阕都是 写景(或描写景物) ;下阕都是 评古论今(或评估颂今) ,而重在 论今(或颂今) 。两词都采用了 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的表达方式。
⑷两词都有点睛之笔。表示甲词主旨的句子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示乙词主旨的句子是 换了人间 。
⑸两词所描写的景物各有特色特色:甲词描写壮丽的雪景,乙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⑹甲词描写雪景的三幅画面中,以“ 望 ”字领起的第二幅画面,具体描写了_北国风光_的实景;两词各有一幅画面是诗人想象或联想而来的,即甲词中的第__三__幅画面和乙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