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00字。
高中古文解读例谈
开平市第一中学 李剑林
古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距今时间久远,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知识上也有一定的新度。所以,我们认为,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古文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面对高中教学的改革和新教材的文选,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古文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资料的观点,还要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强调观点的绝对统一,也不强求观点的绝对正确,而是要追求观点解释的合情合理和得到观点过程的清晰明了。针对众多的高中古文,我们选取先秦散文的《劝学》《季氏将伐颛臾》,历史散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和唐宋散文的《师说》《小石城山记》为例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纲领来共同探讨高中古文的解读。
先秦散文
先秦是一个人们的思想可以在理想的天空中自由驰骋的时代,先秦散文固化了那一时代无比丰富的思想,为我们展示着思想者的不朽和光辉。让我们从典型的“修身”之文——《劝学》开始去领略先秦时代思想者的伟岸和深邃。
抑恶向善看《劝学》
一、“劝学”的原因
《劝学》是《荀子》中的第一篇,这便反映了它在荀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荀子不厌其烦地谆谆劝学,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学习”是儒家思想中一贯重视的内容。《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论语》整部书都和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告诉我们,儒家思想在形成的最初就是注重“学习”的。在儒家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技能,这样才具备“入世”的前提,才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荀子自然也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劝学》原文中,荀子也表达了只有精通“诗、书、礼、乐、春秋”才能立身处世的看法;其二,荀子“性恶论”的认识。当时,国君为了霸权的互相征伐,士人为了名利的朝秦暮楚,百姓为了生存的无尽贪欲都是荀子判断人性本恶的根据。在《性恶》一文中,荀子一方面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进行辩驳;另一方面论证了通过“学习”可以用“礼义”控制和改变人“恶”的本性的主张。这是荀子关于人性重要的理论观点,荀子的一生也同样在实践着这一理论。六朝北齐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的说法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用“劝学”的红线穿起“设喻”“对比”之珍珠
节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荀子采用设喻、对比等方式讲述的“劝学”内容。开篇作者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用“有分有总”的论证结构分别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几个方面的论证又都可以归结到中心论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上边来。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青与蓝”,“冰与水”,“木成轮”,“金就砺”为喻,指出了变化后胜于变化前的事实,而实际上,作者是在论证人在学习后就会胜于学习前的观点。具体来讲,这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青与蓝”,“冰与水”的变化后胜于变化前,是客观的,是自然而然出现的状况,它不是人主观追求的结果。这说明只要学习就会有进步,无论你是否拥有主观的意愿。第二层,“木成轮”,“金就砺”是人们主观追求的结果。这说明根据具体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追求效果会更加理想,并且“虽有槁暴,不复挺”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结果是不会反复的。作者从自发的(水到冰的变化更典型)和自觉的两个方面论证了习的意义。所以,段末文章指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