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居秋暝》:“空山”——人与物的相谐相忘<br>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也许是这首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苏东坡所称道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个特色。这个“画”,当然是“山水人物画”。在带同学一起赏析这首诗歌时,我就抓住了这一点,并以此来解决“空山”何以为“空”这个问题。<br>
在“山水人物画”中,“山水”和“人物”的关系无疑应是相谐的,不然,一幅画将失去统一性,也就会在最大程度上破坏画面所提供的美感,——哪怕那些互不相干的山水或人物各是如何美妙。不仅如此,这种“相谐”又须到“相忘”的程度;也就是说,人物对山水并不关注或欣赏,他们必须超越这两种姿态,从而与山水一起,成为王维笔下的如同山水一样的景致。<br>
正因为山水与人物的相谐相忘,我们才能更细切地理解“空山”这个词。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有浣女和渔舟,当然就意味着有山野人家,怎么又说是空山呢?”这当然不是王维忽略了他们,事实上正因为有了他们,一首名诗才得以诞生。那么何以为“空”?有众多评论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迹,自然就显得空了;另外,山林为人所忽,少有人来,“空山”一词就传递出了一种“世外桃源”之韵。这种理解有理,不过我觉得还是未能更深地契合本诗所传递的意蕴。在我看来,“空山”两字其实是对山水与人物——扩展一下就是自然和人——到了相忘之境的相谐的绝好概括。我们可以去看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联诗,我们会认为有月光、有松林、有清泉、有山石的山不是“空山”吗?不会。因为我们有一个习惯的想法:这些东西本就属于山林,是它们一起构成了山林。而有了人就不一样了,人异于这一切。那么在这首诗中,王维想告诉我们的显然就不是这样一种认识。我从“空山”两字中领悟到的是,是浣女、渔人、月光、清泉和山石一起构成了山林;这些山野人家是属于山林的,是山林的一景,与其他景致并无不同。<br>
<br>
二、《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变”的图景与“不变”的图景<br>
李白在他的《越中览古》中提供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历史的:勾践灭吴后战士锦衣、美女满殿;一幅是现实的:越宫遗址上,鹧鸪乱飞。历史与现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