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陈奂生上城 高晓生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独具辩证特色的主题和主人公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3、培养从感性到理性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一)导入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作家作品: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江苏武进人。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到苏南文联从事创作。1957年回乡参加劳动二十多年。1979年和1980年先后发表《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两部作品,均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誉为新时期以来反映农村生活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时代背景:高晓声的小说大多是反映普通的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苦衷、爱憎和愿望,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作品大多采取叙事性结构,注重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刻画人物,尤擅长于通过真实生动的心理描写来写活笔下人物。笔调自然、淳朴,又富有幽默感。
中国的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也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穷苦之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各篇独立成章。
二、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谋篇立意:这篇小说通过描述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故事,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的性格既勤劳、憨厚,又有阿Q式时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老实农民的特有形象。正如作者自己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有助于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
层次结构: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英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第一部分交代了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也就是农民的生活条件刚一得到改善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讲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
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心态和表现,同时也补充交代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