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从高考评卷看高中语文复习的若干“技巧”
高中语文复习有无“技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相对固化的考试大纲,相对一致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的评卷队伍,相对趋同的评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仅仅针对于高考且仅仅适用于高考的“技巧”的存在几乎是必然的,或许我们叫“规律”更为恰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主动去寻找、发现、利用这些“技巧”“规律”,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那种认为“高中语文复习费时多、见效慢,学生成绩高低与其个人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有极大关系”的观点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那种“泛目的性”的“无为而治”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失于简单低效的,它们使学生尤其是语文基础不理想的“偏科生”丧失了提高其语文成绩(不是提高其语文素质)的一个“良好”机遇。
以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评卷经验,谈一下高考评卷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一、 高考评卷的基本情况。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评卷工作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的,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负责组织与管理,由省招办及承担评卷任务的高校(评分点)具体实施。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各评分点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领导组(由各省招办及评分点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纪检组、学科评卷组(由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及部分中学教师组成)、后勤保卫组等。时间安排为6月10日人员到位,11日学习分组培训,12日试评,13至20日正式评卷。评卷方式为人工流水作业。其基本情况可概括为:
1.时间紧 各省要求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即6月20日评卷工作全面结束,各地市招办将考卷由评分点拉回并对本地市考生分数进行核对,25日前后分数与考生见面。因此,除去20日的扫尾,正式评卷时间仅为7天。
2.任务重 近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仅以K省为例2005年考生数量为62.7万,2006年激增为76万,而直接参加一线评卷的人员仅为800人左右,如此数量的试卷要在7天里全部完成,其任务量可想而知。
3.压力大 一是任务压力,在人工阅卷流水作业的情况下,语文知识题的任务量为每天30本,900份试卷;作文任务量为每天15本,450份试卷。每天工作时间为7小时,除去中间休息及适应时间,常态工作时间仅为6小时。这就意味着知识题的阅卷老师23秒阅一卷(每位阅卷人员审阅一大题,每大题含3至4小题,每小题阅卷时间应为5至8秒),作文题的阅卷老师45秒阅一卷(实际上,还应除去签名、作文分三项打分再和总分的时间,实际阅卷时间应不足25秒)。二是思想压力,“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应该说,参与评卷的人员一看到这幅高高悬挂的标语一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心里总是沉甸甸的,面对一张试卷迟迟不敢下手者大有人在,毕竟自己身边一分定忧欢的事太多了。熟悉评分标准后,天天的质量追踪,两天一次的作文测评更使阅卷人员不敢掉以轻心。
二、高考评卷方式的若干特点。
如此的时间、如此的任务、如此的压力迫使阅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把握标准较易、阅题速度较快、自认相对公平的评卷方式,综合阅卷人员所感,我们尝试着把这种阅卷方式的特点概括为“四重四轻”“一欺一怕”。
1、重点轻句 注意答案要点的寻找,忽略具体句子的阐释甚至病句的出现。实际上,知识题的阅卷往往成了对某几个关键词的扫描。
2、重对轻错 由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