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200字。
安娜.卡列宁娜与林黛玉性格的相似性
作者: 剪雨入诗
追求爱情是追求个人幸福的具化,追求绝对的爱情便是唯情。
安娜.卡列宁娜和林黛玉这两位红颜形象,一个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中国,一个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俄国,前后相距一个世纪。安娜.卡列宁娜性格大胆热烈,蓬勃张扬的是健美;林黛玉不越雷池一步,弱不禁风的是病态美。托尔斯泰让安娜活跃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从广度完成了对唯情主义者的心灵思索;曹雪芹将林黛玉置身于大观园中,从深度上复活了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从唯情主义的角度来解析表面上相去甚远的两位红颜的性格我们将发现:处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她们都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都为自己打造了爱的真空;唯情主义性格的偏执都使她们将自己从群域社会离析出来却无法放将回去,她们的悲剧都是从群域社会流定出来的个体悲剧。
安娜黛玉唯情主义性格的定位
人类并非单个个体的机械总和而是个体间的有机构成,即高级的个体生命集合。个体在群体社会中的定位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畛域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时代中,人的个体本质只有充分地与这个时代人的类本质统一,才能获得永恒;追求个性自由的人只有让自己成为时代觉悟群域中的一分子,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个人的理想。中国和俄国都是典型的群体社会,几千年的传统道德之网铺天盖地,早已先你的存在而敲定了你的一切生活规范。封建社会的道德从来是一种依附性的道德,是使个体生命的价值服从于统治集团需要的“他”性道德。是众不容寡的道德。在封建社会中个体必须在群体的相互制衡、相互窥视之中存在。社会群域力量制约着纯个人的追求,人如果被固定在自我的狭隘范围内而拒绝与外界对话,个性解放的生命将是短暂的。
安娜所处的时代既是一个表层纷乱矛盾时代,又是一个深层酝酿着观念大转变的时代。俄国的进步的贵族别斯特里这样描绘19 世纪的俄国的变革背景:“从欧洲的一端到另一端,到处发生的是同样的一件事。…到处洋溢着改革的精神、时代的精神,可以说,到处使人心沸腾起来了。”1 其时俄国社会意识形态势力的格局可划分为三大板块:革命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没落阶级思想。后二者之间是相互排斥与融合的关系。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