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南中学2004年高考模拟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上海浦南中学02-03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月考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号 一 二 总得分
㈠ ㈡ ㈢ ㈣ ㈤ ㈥ 70 150
分值 10 15 19 11 8 17
得分
一、 阅读
㈠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0分)
①记得闻一多先生说过,四个古老民族差不多同时开始唱歌:印度人和希腊人是在歌中讲着故事,而《旧约》里的“希伯莱诗篇”和中国的“三百篇”则是抒情诗。中国从《诗经》、《楚辞》到唐诗,有热衷于写抒情诗的诗学传统,而讲故事、演戏则是比较晚出的,小说、戏剧要到宋以后才繁荣起来。
②闻一多先生还说,中国文学在元代才算是“故事兴趣的醒觉”。他推断,按文学的世界化趋势,诗歌将不可避免地退隐到历史的一角,而“故事”将主宰整个文学史。
③应该说,后来的文学实践证明,闻先生对文学发展的宏观把握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他对故事在历史上的形态则没有看得很清楚。中国故事实际上来源于两个系统,一个是它的文本系统,另一个就是它的世俗系统。前者掩藏于中国早期的诸子百家学术中,而后者的原生态虽说我们今天仍无法一一钩沉,但它们肯定是大量地存在着。
④有专家作过统计,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积累的民间故事书面资料就已达十多万篇。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化部统一部署下,为编纂出版十大民族文艺集成和志书,开展了大规模民间文学的采风活动,记录到各地民间故事一百八十多万篇。就此数量而言,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文体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⑤到了今天,随着人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播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故事的文本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看到这两个系统有时会结合起来,形成故事的“第三条道路”。比如,不少学者教授演讲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引经据典、大掉书袋了,而是不时地插“科”打“诨”(实质上是小故事)。他们这个小故事可能是自己的欣然心得,也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惜鉴而来的,但是那些故事在未来的日子里就以不同的版本形式在民间到处流传。
⑥早几年前,编辑部同仁就酝酿着一个理想主义的梦,那就是在故事的旗帜下好好地编它几本故事书。它要以“故事”为视点,以“大故事”为视野考察故事本体。它远可以是五千年流传不绝的传统民间故事,近可以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左可以是学者作家的讲谈、清谈,右也可以是老百姓的油盐酱醋茶;上可以是都市流行的新传说,下也可以是充满乡土味的龙门阵……总之,我们的原则是大凡有意趣、有意义、有意味者,统统可以收罗到我们这个系列中来。
⑦……有一个作家曾把人生经历划分为五个时段:图画、故事、小说、哲学和宗教。青少年读者亦即对应于故事这一时段。因此,可以说我们编辑的这套书主要是为青少年服务的。我们编辑的宗旨是,青少年读者不要把读书当作负担和辛苦之事,而是要当作一次愉快的精神旅游。……
⑧最后,我们诚希望这套“故事精品系列”能合于两个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藏”与“显”。所谓藏者,就是把它们放在柜子里五十年,拿出来还鲜活乱跳,通体散发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静静地站在书架上消磨着尘灰的侵蚀。而所谓显者,就是相信它成为一种“行走的文学”,能活在读者的眼睛里,活在读者的口头上,合着读者的生命节奏一起跃动。(摘自《青春读本——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的“编者的话”,有删节)
1.第①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小说、戏剧要到宋以后才繁荣起来”,请写出能标志这种繁荣的小说2~3部: (2分) 。
2.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认为元代才是中国文学“故事兴趣的醒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