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测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测试<br>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r>
A.歉意 揣揣不安 藕断丝连 游目骋怀<br>
B.敷衍 饱经仓桑 言简义赅 层峦叠嶂<br>
C.暮蔼 步入正轨 安排就序 残羹冷炙<br>
D.宿愿 临风陨泪 再接再厉 济济一堂. <br>
2.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3分)<br>
<br>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是在一缕香,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谓难得之妙句!<br>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谥、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br>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br>
D.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r>
<br>
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3分)<br>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br>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br>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br>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br>
<br>
4.“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3分)<br>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br>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r>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br>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br>
<br>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br>
<br>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br>
<br>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br>
<br>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br>
<br>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br>
<br>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r>
<br>
5.第1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3分)<br>
<br>
A.比喻论证<br>
B.类比论证 <br>
C.对比论证 <br>
D.因果论证<br>
<br>
6.第1段的中心是 。(3分)<br>
<br>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br>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br>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br>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br>
<br>
<br>
7.第2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3分)<br>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br>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br>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br>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br>
<br>
8.第3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r>
A.第1处表否定,第2、3处表强调,第4处表特指。<br>
B.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强调。 <br>
C.第1、2处表否定,第3、4处表特指。<br>
D.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特指。<br>
<br>
9.第3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3分)<br>
<br>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r>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br>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br>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