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4600字。
《陈奂生上城》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篇当代小说独具特色的主题和陈奂生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3、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结构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查字典:投机倒把 冠冕堂皇 喷嚏 索然无味 尴尬 一爿店 打烊 满盘皆输
举目无亲 问心无愧 琢磨 干瘪 忐忑 砧板 肩胛 惬意
2、默读全文两遍:
第一遍:复述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第二遍:认真找出你认为文章中值得品味有深层含义的语言。(用尺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解放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二、写作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物质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虽然生活水平仍很低),他们开始对精神生活有了追求。 这一切都令高晓声“非常激动、非常感佩”。在这样的社会及作家情感的背景下,高晓声创作了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小说系列,塑造陈奂生这个在改革开放初期典型的农民形象。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转型期农村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三、阅读《“漏斗户”主》片段,了解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状况。
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 、 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