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约16000字,附课外阅读材料。
《合欢树》教案
上海市顾村中学 gujianmin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相关文章,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试问:一个人如果还有亲情,在痛定思痛中去写追忆亡母的文字,情况又会如何?恐怕已不是“捏着一团火”、“寝食难安”等词语所能传达的。那么,史铁生的追忆亡母的散文<<合欢树>>又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用一句话谈谈读后感
三、品味母亲的形象美
1.推荐一名学生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节)。
2.圈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来描写母爱?
3.自由发言,交流要点。
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一读二品三析:通过母亲的神态、行为、语言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的深沉的母爱。
(1) 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4、第一自然段作者写自己十岁时作文比赛得第一后发生的事似乎与母爱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参考:就形式而言,从全文看,作者构思时的确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母亲先后说过似乎相同的话,但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前者是冷水,后者是激励。就内容而言,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还有母亲的美丽和悲伤。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才使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对它无法忘怀。(聪明美丽,会为自己做蓝底白花裙的母亲却为了我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耗费了她的青春年华,身心疲惫,最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是多么令人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