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00字。
巧喻说理
裴昌梅
著名的散文家秦牧把比喻称之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单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艺海拾贝·比喻之花》)在以逻辑思维为主要手段的议论文中,比喻论证就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严肃的事理,讲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一种论证技巧。俗话说,“会讲理的讲个理,不会讲理的打个比”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这种论证方法,我们并不陌生,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比喻论证的例文很多。如《劝学》、《拿来主义》等。
比喻论证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用单一的事物比喻论证。
鲁迅的杂文常采取这种论证方式,寓庄于谐,轻松幽默之中含辛辣讽刺。《随感录三十五》中,对“国粹”的妙喻:
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句话说,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的,何以应该保存?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个疱,的确与众不同,显出他的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粹”割去了,同别人一个样好。(例一)
二是连用几个事物比喻论证。
在议论文的某一部分,反复设喻论证同一个道理,称之为连贯设喻。先秦诸子常采取这种方法说理。荀子的《劝学》,三段文字,共用了20多个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文字简约,说理透辟。第三段犹为精彩,多方设喻论证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即注重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挨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例二)
现当代作家也善用比喻说理,鲁迅的《拿来主义》便是最好的一例。作者用“祖传的大宅子”比喻文学遗产,用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大群姨太太等几种事物分别比喻文学遗产的不同内涵:鱼翅有营养,应当吃掉,吸收其营养;鸦片既有用又有害,应趋利避害;烟具无用,除送博物馆以警后人外,统统烧掉;至于姨太太则纯属有害之物,应全部扬弃。就这样深刻而又生动、幽默而又尖锐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例三)
三是全篇以比喻论证为主要手段阐明论点。
通篇以比喻论证为主干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