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1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文学科教学案一体化]
总课题 高中第六单元 总课时 8 第一课时
课题 荷塘月色 主备人 常持信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朱自清是扬州人,是扬州的骄傲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往上搜寻住自清的有关资料,讲述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对《荷塘月色》热爱的特殊情感。
2.挖掘《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情感,重点诵读文中的有关菏塘和月色的描写,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健康的审美情趣。
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言语连贯的表述出;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能用自己连贯的言语分析文中的景和情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能够仿照这些语句造句,写短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景物的描写的特点和感情的表达,学生难以感受、理解;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学生难以感受、体会文章的韵味,更难以学习
教与学流程 教与学内容 预设修订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学生网上搜索有关资料,或由教师印发有关资料,学生讲述朱自清生平事迹):教师讲述: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学生讲述:网上搜寻来并组织好的《朱自清小传》(略)二、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并能且分文章的段落。 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帮助正音并解释词语。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全文的段落。学生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四、阅读课文(教师帮助学生阅读,最终达到学生能讲述的目的) 课文主体部分是写景,写了荷塘和月色。问:哪段写月光下的荷塘,那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答: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第5-6段写荷塘上的月色)(一)阅读第 4 节:达到学生能描述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目标诵读课文第4段,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 曲曲折折 (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 (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 (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 (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 (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 (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 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 (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 (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 (拟人,默而有深情)(3)学生归纳本段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4)学生不看课文描述月下荷塘;并根据提示背诵课文。——这是教学的重点(二)阅读第 5 节:诵课文第5段,讨论以下问题。(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7)仿写两个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正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8)学生描述荷塘上的月色。并根据提示背诵本段(9)学生能把两段文字连起来,不看课文描述。(7)(8)(9)——学习文章就是为了提高听读说写能力。文章是范本,阅读范本,为的是通过练习来提高言语能力,为的是改变学生大脑内在的言语结构。阅读是否实现,要通过学生的讲述,而且是离开课文的讲述来检测。这样才真正的是把课文当作范本,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的学习为目的,才是学生的学习;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改变学生的大脑中的、内在的言语结构。(三)阅读开头和结尾阅读全文,提问:文章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讨论并归纳:文章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从家出发(第1节)——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小路思索(第7、8、9节)——回到家(第10节)——漫步——思索(线索)(板书)(1)指名朗读第1段。(2)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想这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3)阅读第 2 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提问: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4)讲读第 3 节: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回答并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5)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五、学生能从两个方面总结课文:一是语言方面,一是思想感情方面。要求学生流畅的讲述。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核态情貌。(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4)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六、布置作业看一段录制的荷花和月亮的短片,仿写《荷塘月色》。要求能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可以运用原文的词句、比喻等,做到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七反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