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30个字。
细嚼文本语言 展现语文魅力
――漫谈二期课改下语文建设的一点感想
吴淞二中 严丹
基层的语文工作者可能都有同感,教者累,学者苦,成果却还是个“惑”—— 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语文能力总是无法全面过关:基础薄弱,文字书写与表达不规范,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局限,文章要么辞藻华丽,内容空乏;要么平涩干瘪,毫无特色。语文的现实处境越来越尴尬。结症在哪里?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学生语言能力不过关。
语文二期课改讨论研究的很多问题都非常的深入深刻,有些更是直触语文教学的本质,可笔者发现,当前的语文教学探究较多的关注一些大层面、大问题,诸如“人文性”、“研究性课程”之类,而对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所忽略。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首要之任务就是要搞好语言文字的教学。
其实,上海语文教育专家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从新课程理念设计及新教材的选编看,专家们对学生语言能力培的养教育是颇为注重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创设理念之一是要:“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新教材选编认真贯彻了《课标》理念,对语言材料的广延性、丰富性与优美性十分考究。语言是文学的媒介与载体,是人类一切文艺和思想活动的“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语言素养的提高,何谈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何谈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上海市语文教研组长步根海在一次探讨“语文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的公开课中提出:“有味道的语文课,应通过对语言的体现来感受语文背后的人文内涵”,“不要强调概念化的知识,而要把知识融合到文本内容理解上,不要为讲内容而讲内容,要以培养语言素养为主。语言是核心,关心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提高语言能力,也必将提高对文化内涵的发展”,“人文内涵”、“民族精神”等都是抽象的名词,离开具体的文本语言环境就毫无意义。语言文字的有序组合承载着深广思想内容和多元价值取向,要理解文本,要展现语文魅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细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