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8张。课件简单,但附带的文字资料很实用。雅言
宁波江南中学谢辉根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有雅、俗之分。同样一件事,使用的语言不同,得到的效果可以大相径庭。汉语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语言之一,经过数千年的锤炼,足以表达最为细腻、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礼以敬为主。在礼仪场合中,为了表达“自谦而敬人”的理念,就使用借助于一套相应的语言,这就是敬语和谦语。敬语和谦语都是典雅的语言,能否正确使用雅言,是衡量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尺。
一、敬称和敬语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非常丰富的敬称词汇和成熟的使用方法。
古代最常见的敬称之一,是把君王的称号或者五等爵位的名称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本是指指天子或者诸侯国的国君,例如《诗·大雅·假乐》中的“宜君宜王”,指的就是诸侯。后来,人们把“君”转化为意义比较宽泛的敬称:例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还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君勿言,吾私之。”这里的“君”,相当于今天的“您”。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非常普遍。
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最重要的官员是三公、九卿。公、卿,也被人们用作敬称。对于少数德高望重的长者,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这种用法古代很普遍,当今中国的知识界也还在沿用。把“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例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他“荀卿”,这是大家都熟知的。
诸侯是雄踞一方在首脑人物,古时称“公”,如《春秋》里面的鲁国国君称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等。诸侯也称“侯”,古人也用为敬称,《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以“侯”为尊称的用法,还残留在今天的书信语言中。此外,诸侯的庶子古称“公子”,后也用来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就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
古代最常见的敬称之二,是在他人近亲的称谓之前加表示美好的字,例如“令”字。“令”是美好的意思,如称对方的家人为“令尊大人”(父亲)、“令堂大人”(母亲)、“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孩子的称呼也是如此,如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在古汉语里,“息”表示孳息;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