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作者:黄伟峰 EMAIL:jinhuo2000@sina.com 浙江省温州瑞安隆山高级中学
《致大海》
[教学目的]
一、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二、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三、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瞬间之想象思维。
[教学重点]
一、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二、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复杂心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意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绪的双桨,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时里,你可以领略另一番艺术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与背景: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朗读或听录音,体会这首诗的韵律并把握住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变化。
四、分析鉴赏这首诗歌:
1.第一二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以及第二人称、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
2、第三节至第七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