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240字。
实施新课标及2006年初中语文考标运用的现状及思考
雷 林 宙
一、我市实施新课标取得的成绩
2005年是我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高举新课改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努力拓宽教育教学领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在我市语文界都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即课改实验区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的语文整体水平和综合素养都普遍较高,要强于非实验区的学生。
从实验区语文中考全卷的总体上看,今年实验区学业考试内容的安排与试题的设计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站在“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有利于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课改实验区全部试卷,特别是报考重点中学的考卷来看,学生中考语文的成绩较为突出。这充分表明,我市语文课改实验正往良性的方向发展,正如阅卷老师所说的:“课改实验是成功的,学生学习成绩占绝对优势。”大家都为课改实验拍手称好!
二、下一阶段实施新课标的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课改意识,努力加强学习
1、清华大学教授讲的“怎样对待仇人—养起来” 的故事。可见,不学习就会倒退,就会被淘汰。
2、“教师资格认定”时发生的故事。(《爱莲说》—解释“说”,怎样教“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解释“边塞诗”及说说代表作家。)
3、几种现象: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或者就是师生角色的变换;
有的老师认为反正年事已高若干年以后就要退休了不学也罢;
有的老师认为教学多年这点东西还要学?
有的老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学一套,做一套。学的时候心得颇深,做的时候老调重谈。生怕考不好。
(二)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要会讲就行,评价也是“这个老师的课‘讲’得真好”,这是个传统观念,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也有些老师因为不放心,生怕自己哪些地方讲得不够清楚,学生没有学到,一定要反复强调、反复地讲。新课标教材动不动就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说说感悟,又没有明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语法框架,这样学生能学到什么呀?甚而至于有些老师为了学生考试能得高分,还是让学生统一答案,死记硬背。这样做对学生没有丝毫好处,又怎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呢?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走的仍然是老路,怎么能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第一要义是要改变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实施过程中,老师们体会到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应该逐步实现角色的转换:
1.“权威”—“非权威”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种生命的呼唤。
2.“指导者”—“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导师”—“学友”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起快乐—起分享、一起成长。
4.“灵魂工程师”—“精神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