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20字。
认真分析,积极应对
高考语言运用试题初探
第六大题是高考试题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一道试题,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块“试验田”。此题重在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试卷结构上看,将它置于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与第七大题“作文”之间,具有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作用。
自1998年语言运用作为第六大题出现在全国高考试卷上以来,其内容和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头几年,因其命题形式丰富多样、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等特点,引来一遍叫好声。但多年沿用下来,在实际操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乃至于有的省市在各地纷纷加大语言运用命题权重的同时,削减或取消了这道大题。语言运用试题的争议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是“试验田”,一方面它最容易出彩,另一方面它也很难做到有章可循,以至于广大考生在做这方面复习准备的时候,常常陷入漫无边际的文字游戏当中。事实上我们也感到,无论是信度还是区分度,第六大题均不好把握,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难在这类题目中测评出来。
然而,作为广大高三教师,我们却不得不在这类游戏中努力寻求规律,探索方法,以应对我们无法左右的命题。
一、考点内涵及层级要求
根据2005年《考纲》颁布的考试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包括,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l、识记A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D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以上内容,包括了第一大题和第六大题的考试内容。
一般来说,第六大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表达应用中的③——⑦,2005年有扩大的趋势。
二、历史沿革
(一)1998——2003
以全国卷语言运用试题为例。
1、试题所体现的考点
(1)1998年:①简洁、②修辞仿写(把文言名句填空和语言运用放在一起)。
(2)1999年:(1)句式变化、(2)压缩语段、(2)修辞仿写(去掉了文言名句填空)
(3)2000年:(1)简洁、(2)仿写、(3)扩写
(4)2001年:(1)变化句式、(2)仿写、(3)压缩语段
(5)2002年:(1)连贯、(2)调整语序、(3)仿写
(6)2003年:(1)连贯、(2)变换句式(在提取整合信息基础上变换句式)、(3)得体(通过改写使语言得体)
2、命题规律
(1)严格遵循考纲。1998—2003语言运用试题,均紧扣考纲命题,每道题,均可在考点上找到相应的对应点。
(2)试题稳中有变,逐步发展。次年的试题对上一年均有继承,也有发展。
(3)体现了由初步尝试到基本定型的命题过程。
2003年以前的语言运用题,又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两个阶段——
①1998年—2002年是成型阶段,其标志是2002年形成了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模式,全卷长度、题量定型,而“语言运用”从此被设定为第六题,题型得以形成。
②2003年是发展阶段,体现了以下特点——
A、在紧扣《考纲》的基础上,命题思路得以拓展。
B、试题更加灵活性。
C、更注重综合性。
D、更关注时代性和实践性(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2003年试题,为2004年较大幅度的增加各地自命题权限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4)体现了由单一到综合的命题思路。2002年以前,考点对应比较直接,2003年,则在落实考点的基础上,或综合性更强,或附加了一些能力考查。
(二)2004——2005:多层解读《考纲》,试题百花齐放。
1、试题概况
(1)2004年全国卷
2004年四套全国卷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灵活性更强,但并未脱离考点,但考点之外的附加能力考查体现得更为充分,这对2005年各地的命题产生了很大影响。2004年全国题涉及单一考点的题很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联。对联从考点来看,既属于修辞,又属于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