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逻辑被动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4/12 19:29:39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20字。
古代汉语中的“逻辑被动句”
大姚一中   华俊昌
关键词:古汉语   逻辑   被动句   称谓   翻译
摘要:针对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逻辑被动句”,应该用一种相对规范的称谓,并联系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从事理逻辑上加以分析研究,弄清主被动关系,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其结构形式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和规律,大部份是有明显标志的。如用助词“见”构成“见+谓语”表被动,例“徒见欺”“是以见放”;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作状语表被动,例“而君幸于赵王”;“见+谓语+于”联合使用表被动,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为”引进动作主动者,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表被动,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为……所”表被动,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动词前用“受”字来表被动,例“有罪受贰”;“受+动词+于”的形式表被动,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字引出主动者表被动,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武)被吴王召见”等等。读者一般可以根据这些特殊标志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翻译。
然而,有一些句子却没有标志。这种类型的被动句,目前的专业书籍大部分语焉不详,一些则把它叫作没有标志的被动句。笔者在多年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和对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中,经常看到翻译这些没有标志的被动句的时候,学生容易犯直接翻译的错误,而这些年轻教师们的讲解也往往深浅不一,说法各异。笔者认为可以把这种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叫做“逻辑被动句”。因为要断定一个句子是否是被动句,在没有任何标志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分析上下文和主谓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以判断及翻译。于是想借此文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希望引起专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注意,进而争取给它们一个相对明确的称谓和定义,以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讲法,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相对统一和明确的认识。
下面我就集中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一些例子来加以分析说明。
全祖望《梅花岭记》中“江都围急”;“城之破也”;“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如果抛开语言环境,不考虑文言语法的特殊性而一味直译,那就有可能被译成这样:江都包围很紧急;城墙破(倒)了;因为起义没有取胜,捆绑到白下。意思就很不明白。而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就会知道:当时正值清军入关以后大军南下之际,明朝军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扬州城被清军包围,形势非常危急。从事理逻辑上说,明朝军队不可能自己包围自己。“城陷”、“城之破”、以及“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里的“陷”、“破”、“执”都不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