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高中教师资格证的教材《教育学》知识要点大全.约23000字。教育学
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事实: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2)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作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时,才是教育科学形究的发端。
3)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第一章 教师——认识教育
1,教育的属性(什么是教育)
1)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质的规定性:A,教育界是一各社会现象 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C,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B,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C,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影响的5种成份: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
4)教育要素间的关系: ①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②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③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学过程是三者的相互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和发展的
5)教育的产生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6)教育的发展 ①远古教育(原始社会)原始性的表现: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②古代教育(大飞跃的表现)农业时代社会:A,具有了自身的独立的活动领域;B,教育内容丰富充实;C,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D,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第一次分化,古文明标志)
③现代教育: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现代学校出现(教育上的第二次飞跃)
A,蒸汽机为标志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
B,电气化为标志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C,信息机为标志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20世纪中叶—目前)
2,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干什么)
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②鲜明提出了培养人的政治方向;③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①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
②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普通中小学教育目的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①教育目标的分类:A,认知领域(知识、原理、定理、定律);B,能力领域;C,情意领域(观点、信念、态度、价值观等)
教育目标体系的层次: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
3,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自身态度、付出精力)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B,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
C,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D,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即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政治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
(政治态度、政治信念形成过程;道德规范内化过程;性别角色标准的内化过程)
个体个性化的形成: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创造才能、个性价值。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①社会与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社会决定着都市牟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②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③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数量、人口质量)P.46。
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A,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加速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④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A,政治对教育通过组织手段实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