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查找资料,欣赏音乐,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能力目标:欣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3. 思想目标:体验贝多芬的痛苦、孤独和永恒的欢欣;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欣赏〈〈命运交响曲〉〉,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2. 请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音乐成就及其影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他的祖父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但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如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从1819年起,他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及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
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二.整体阅读,从外在感知人物形象:
1. 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请学生说说对生活中的贝多芬的第一印象。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切。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丰子恺)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文明社会里来的人。”(评论家)
“这人不象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象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车尔尼)
三.细细品读,从内在感知人物的精神
分角色朗读6-25段,每个同学找出一句贝多芬所说的最触动你的话,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并说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