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40字。
12.纳谏与止谤
一、 作者介绍
臧克家,原名臧瑗望。 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现当代著名诗人。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求学时得到著名诗人闻一多的指点和鼓励。1933年起,先后出版《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诗集。诗歌主题多揭露黑暗,歌颂光明,诗风明快,语言凝练,被誉为“人民诗人”。
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0年5月。当时全国各条战线根据中央要求全面实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彻底消除“文革”余毒,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党迫切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作者通过对比齐威王与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联系现实,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敢于纳谏,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建设。
三、 题解
纳谏,就是接受劝谏;止谤,就是制止进谏。作者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召公谏厉王止谤》两个故事中各取一个词语构成并列式结构,对比鲜明,一目了然。
四、论 证 结 构
(一)全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感受,紧扣副题,并引起下文。“如饮醇酒”“如故人重逢”两个比喻,前者比喻读一般好文章的感受,后者比喻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感受,由一般到个别,语意连贯,真切自然。
第二部分(2-9段)借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并以《召公谏厉王止谤》一文与之对照,述古论今。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2-6段)追述历史,说明纳谏的可贵和止谤的危害。
第2段先说古代帝王虽然设置谏官,但能倾听逆耳之言者并不多见。然后笔锋一转,指出也有少数明君为坐稳江山,能从谏如流,如唐太宗等。随后递进一层,指出齐威王和邹忌则是最典型的圣君贤臣。从一般情况说到典型人物,突出了齐王纳谏故事的典型意义。第3段、第4段以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为例,说明古代明君不多,讽谏皇帝是冒险的事,反衬齐威王纳谏的大智与风度。第5段则用周厉王止谤而垮台的情况与之对照。第6段指出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第二层(7-9段)由古及今,从两个方面联系现实与历史相对照。
第7段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大有可鉴。由古及今过渡,为引出本文的主旨创造条件。第8段联想现在有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之言,甚至进行打击报复,也将难免垮台。第9段联想“四人帮”以棒止谤,终被清算。
第三部分(10、11段)就进谏与纳谏之间的关系谈两点具体感受。
第10段写感受之一:说明要得到成果,需君臣双方合力,特别强调君要善于听取意见。第11段写感受之二:强调臣要讲究进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