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90个字。
为人师者磨“六心”
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这场课程改革中,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给予的任务?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呢?我认为,为人师者要磨“六心”。磨者,磨练,消耗也;心者,心思,心理品质也。磨“六心”即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具体要求。
一、责任心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动力。徐特立同志多次说“教师要有专业思想”,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即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建设者,我们的身上寄托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肩负着伟大光荣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应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尊重自己的职业,珍惜自己的光荣称号,恪尽职守,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种责任心,我们的教师就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而不是让学生疲于应考,成为应试的“机器”;有了这种责任心,我们的教师就会多一份奉献,少一份索取;有了这种责任心,我们的教师就会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抱怨。正是有了这种责任心,我们众多的教师才会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在教学岗位上,甘愿作为“人梯”,让孩子们站在自己的肩上,去攀登新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峰。
二、 爱心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虽已人到中年,却始终不能忘怀中小学时代的老师的原因。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句话曾深深地震撼了我!为什么多年来,人们一直讲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从这句话中,我终于理解了神圣的内涵。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信其师,亲其道”。爱,包含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