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最新时评
“出行多带一公斤”
一公斤可以是哪些东西?一盒文具,两三件衣服,四五本图书……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一个名为“出行多带一公斤”的公益助学活动,得到很多出行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出行多带一公斤”由一些旅游爱好者自发组织,目的是号召那些准备出门旅行的人,把家里一些不穿的衣物或者不看的书籍塞进行囊,带给沿途的学校和贫困孩子。在放松心情的旅途中,能够因为帮助他人而得到一份额外的满足和充实感。
黄金周里,很多人的出游目的地,都是中西部地区的秀美山川间。而那些地方,往往与贫困相伴,那里生活着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们。一公斤,对于出行者的行囊而言也不算太重。每一个黄金周,总会有数以千万计人出行,每人都带上几件衣物、书籍或者其他一些物品,千千万万个“一公斤”,那将会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来多大的帮助!每一次出游,每一次愉悦身心之旅,如果都能因为“多带一公斤”而升华为“爱心之旅”,那该多么有意义!
其实,扶危济困、奉献爱心并不总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在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像“出行多带一公斤”这样的举手之劳。但愿,我们大家都能做这样的有心人。《人民日报》 ( 2007-05-07 第01版 )
谁害死了追星女之父
在兰州勤恳工作了一生的高级教师杨勤冀,为了女儿没能单独会见心仪的明星,在香港跳海自杀了。一时间,众多本来只追明星的媒体娱乐版,也拨出醒目位置,“热炒”杨老师和他那放弃了学业和工作、“专职”追星的女儿。
一条生命遽逝,竟只为了在局外人看来是如此轻飘的理由,只说“可惜可怜”,不足以喻其悲凉。究竟是谁害死了杨老师?
很多媒体把矛头对准了杨老师之女杨丽娟,包括她热追的明星刘德华,认为是她极为偏执地追星12年,导致倾家荡产,最终逼死了父亲,斥之为“不孝”。而杨丽娟母女却坚称是刘德华不肯单独会见使杨勤冀愤而自尽。另有一些声音,指称杨家父母的“溺爱”,害了女儿也害了自己……
众多媒体热衷于报道这件事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个当事人的“控诉”,却唯独忘了自己。事实上,将杨勤冀最终推下大海的,可能有几只兴奋的手掌,其中一双用力最猛的,正是那些口水四溢的娱记和他们背后渴望吸引眼球、推高发行量的媒体老总。
不是吗?当杨丽娟追星12年的故事被发掘,一些媒体做了些什么?除了连篇累牍地追踪炒作,就是大张旗鼓地为杨丽娟和刘德华牵线搭桥,甚至替杨丽娟“请愿”,以尽快见到刘德华。参与其事的,甚至不乏一些主流媒体。某报曾经对此津津乐道:“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都已转载了本报对痴狂‘追星女’的连续报道,并对本报长期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帮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这也算是对弱势群体的“爱心”?真有爱心的话,怎么不为这个女子联系心理医生,设法帮助她恢复学业,自立于社会?却反而推波助澜,最终坐视一个好端端的家庭走向深渊?
当然,杨家追星到了失学失业、卖房卖肾
甚至蹈海自杀的地步,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单单就此谴责有关媒体,或许失之过苛。但是,想到泱泱大国而今堪称奇观的追星狂潮,推其波助其澜的,不是媒体又是何人?小煤矿闷死了几个工人、某项科技重大发明,可能只是报上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但是某明星离了婚甚至只是拍了一下桌子,都可以写上洋洋数千言。与其相对应的,却鲜见一针见血、高屋建瓴的影评、剧评、乐评。
不错,媒体应该让受众喜闻乐见。但这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