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40个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语文分科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江西省宁都县第三中学 廖平平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学语文实行了分科教学——语文分成了“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程。本文试就此次分科教学进行反思,并探讨在现阶段实行语文分科教学的可行性。
一, 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课程由“国语”“国文”统称为“语文”,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51年版初中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提出“语”、“文”密不可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观点。但是,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分析了语言文学混合教学的弊病:“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历来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合起来教,这样教的结果,不论从语言方面来看,还是从文学方面看,都遭到了失败。”建议“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1954年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上,讨论并批准了这一报告。中学语文被决定分为汉语、文学两科。1956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达了在中学及中等师范学校中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通知,从19年下学期起,我国中学语文课就实行了分科教学,将语文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程,“汉语”课本有6册,依据现代汉语的知识系
统分为7个部分,按照“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的序列编排。“文学”课本初高中各有6册(其中高中第五六册没有编出来),初中包括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常识,高中以文学史为纲,自近而远,从古到今编排。分科教学进行了三个学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分科教学被取消,1958年恢复为“语文”科。
一, 反思
这次分科教学,集中体现了很多语文大家的智慧。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张志公、张中行、冯钟芸等,参与了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工作。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曾就分科教学的意义及有关问题向北京市语文教师作了《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的报告,强调了分科教学的必要性。报告认为: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性质不同,知识体系就不同,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从这一观点来说,这次分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该说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