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个字。
案例名称:聆听真情 感悟真情 释放真情 《雷电颂》教学案例
课文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授课学校:大冶市金山店铁矿学校(中学)
授课教师:陈永光
教学观点:《雷电颂》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散文诗来教学,它是屈原这个人物的抒情式的内心独白。全文运用呼告、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教学本课,朗读是最好的教学手段。而且我一直认为: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而且还能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如果说文字是一种心灵的创造,那么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聆听优美真情的朗诵表演,感悟文字的真情倾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散文诗的主题和情感,陶醉其中,并且激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共鸣和朗诵欲望。同时,朗读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理应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课型以朗诵课为主,朗诵中让学生去感悟真情,释放真情。
课前准备:《雷电颂》课件(含王卫国老师视频朗诵)
教学实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些历史的渊源。比如说每年的五月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谁吗?
生:屈原
师:那么你知道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不知道
师: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屈原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的心声。
(板书:雷电颂郭沐若)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1)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2)写作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