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做个好人---职业中专德育的基石
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王晓平
每年招生时,听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中考不上,上不了大学,只能到职业学校学点技术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到职业学校就读就是为了学技术的。难道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相关的报道:去年,北京市郊某职校一周内就有两起暴力事件:一个女生在校门口被同班同学殴打至伤,一个15岁少年被三男生殴打至死;伊宁市某职业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被二年级的学生暴打;“徐力弑母”事件;“刘海洋”事件等等,所有这些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当校方获悉情况后,都非常吃惊,认为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很好,很听话,在校里极少打架,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老师们也普遍反映孩子是个好学生。可就是这样的好学生却做出了打人、杀人,“弑母”这样的事,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学生?不用老师和家长操心就是好学生吗?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
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好人教育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现代家庭多数情况下重智轻德,往往弱化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忽视了对学生做个好人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教育孩子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学会做人,做个好人。无论孩子懂得多少道理、获得怎样的技能,都不及他懂得怎样做个好人来得重要,因为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学会做个好人,比学好专门知识显然重要的多。
其实很早民间就有这样的故事:四个女人在井边打水时夸奖自己的儿子:一个说她儿子是四里八乡的歌王,一个说她儿子学问深,私塾先生说是个状元料,一个说她儿子是大力士,能摔倒一头大水牛,最后一个很不好意思地说他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是个老实孩子。四个女人担着水往家里走,在路上遇到了她们的儿子。第一个女人的儿子正在引吭高歌,展示他动人的歌声;第二个女人的儿子在吟诗诵经,一副学究风范;第三个女人的儿子在用力踏步,显示他力大无穷;只有第四个女人的儿子立即跑过来接过母亲的担子,乐呵呵地陪着母亲朝家里走去。这个小故事中的前三个女人的儿子有才、有能力、有本事,唯独没有德,忘记了一个儿子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最后一个儿子没有什么特长,没有什么本领,却有朴实的品质、爱人的心。这是何其难能可贵!当儿子接过母亲的担子乐呵呵地陪着母亲回家时,母亲的心头该是多么的温暖和幸福。职业中专生在学业上没有骄人的成绩,也没有惊人的本领,他们有的是如第四位女人的儿子一样的普通和平凡。所以对职业中学生来说,我们不能期望他成为“歌王”,不能期望他考取“状元”,也不能期望他成为“大力士”。我们只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朴实的普通而平凡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