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50字。
初中课外阅读与语文能力培养的研究
杨六
一、课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中学语文教学界注入了新鲜的空气。“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规定,激荡着广大一线教育者的心灵,使我们感到大有可为。然而,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呢?局限在课堂的语文教学,脱离现实活动中的语文实践活动都不是高明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洽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利用学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适应这种转变,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势在必行。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给这种拓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首先,尽管国家倡导推进素质教育时日已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三令五申,但由于种种实际原因,学生依然深陷于题海之中。很少有可以自我支配的时间。
其次,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可以进行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往往不会把时间化在课外阅读上。他们有的常常沉迷于电视之中,有的陷于游戏机房而不能自拔,有时甚至连必要的作业都忘了做,更不会想到要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第三.有部分学生也在进行课外阅读,但是他们在看些什么呢?有的看武侠小说,有的看言情小说,有的看网络小说,有的看卡通连环画……很少有学生看中外名著及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地理及艺术类读物。
第四.部分学生也想看中外名著等文学作品,但有的看了又看不懂,觉得没有味道。而且有的同学开展课外阅读时又遭到家长或有些老师的反对。
以上种种,大大制约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成绩的提高,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因此,开展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研究,努力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我们的课题———初中课外阅读与语文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