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730个字。
让学生个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精彩飞扬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实验报告
王 忠
滨海一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实验课题组
2007年10月
让学生个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精彩飞扬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实验研究报告
一、 问题产生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到实验教材的编写,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
常见的问题有:
1、小组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简单搭配而成的。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这样人员简单地搭配难免会存在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没有实质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采用合作的时机不当,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监控不到位,评价不合理。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课堂秩序混乱。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