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6张,让学生轻松掌握运用“赋、比、兴”为文增光彩的方法,附配套教案和例文。约10470字。学好“赋、比、兴”,为文增光彩
重庆市江北中学: 郑崇昔
教学要点:
1.加深学生对《诗经》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认识。
2.启发引导学生简单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要求:
教师先行深研,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道出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我们刚刚结束了《诗经三首》的学习。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大概就是说,如果在春秋时你不会诗经,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从中可以看出诗经在古代人们生活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中的崇高地位。
那《诗经》在当时都有些什么作用呢?
不仅是现代人喜欢音乐,古人同样欣赏各种风格的音乐。《诗经》最初都是乐歌,风是土乐,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国家的不同风格的乐曲,雅是正乐(宫廷之乐,都市之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譬如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