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00字。成语故事(一)
【折桂】语出《晋书·卻诜传》。晋武帝问卻诜(定陶 县人),你怎么样呢?卻诜答道;“臣奉贤良对策。为天下 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遂将桂树一枝 衍成“折桂”比喻考试及第。
【问津】见《论语·微子》。原文记述孔子使子路问津,耕田人说孔子还问什么渡口在哪里,他本人不是知道的很清楚吗?结果孔子师徒被人蹊落了一顿。津愿意是渡口,后以“问津”,代指问路,又引申为请人开导愚蒙之意。以“知津”比喻通晓事理。
【割席】语出《世说新语·德行》东汉时管宁(昌乐人)和华歆曾同席而读,因志趣不同,割席分坐。后遂称朋友绝交为割席。
【竹扇求书】故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见一老姥卖竹扇,就在她的每个竹扇上写了五个字,这老姥很不高兴。羲之对她说:“你去卖吧,就说是王右军的字,每把卖一百钱。”结果,人们竟相购买。后以“竹扇求书”,代称求人作书,并赞誉书法珍奇。
【百战百胜】语出《孙子·谋攻》。“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用兵之法,保全其国,使其降服为上;击破其国,使其降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之善即高明中的高明办法。)后“百战百胜”延用到了工作上,比喻连续取胜。
【旱苗得雨】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原文记述孟子答梁襄王提出的“天子如何能安定”的问题,以旱苗得雨时的蓬勃生气,比喻仁者统一天下的力量。“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后以“旱苗得雨”比喻围困时受人资助。“勃然而兴”,后用以形容新生事物的蓬勃成长。
【过犹不及】见《论语·先进》。原是孔子评论他的两个门徒的话,一个过分,一个不够。哪个好一些呢?他的结论是:“过犹不及。”表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后借以表明事情做过了头,同做得不够 没有两样。
成语故事(二)
【傍人门户】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 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后因以“傍人门户”谓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闻鸡起舞】语出《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无棣人)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因起舞”。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志士奋发自励。
【洛阳纸贵】故事见《晋书·左思传》。左思(临沂人)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于是豪贵之家竞相抄写,洛阳为之纸贵。”后以“洛阳纸贵”喻别人著作流传之广。
【嗟来之食】语见《礼记·檀杛》。原文记述 国在大荒年间,一个饥困的人宁愿饿死,也不吃无礼的舍施。文中有“嗟,来食”一语,意即“喂!来吃!”非敬辞。后遂以“嗟来之食,”比喻带侮辱性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