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70字。
在成语中学习古代汉语
渭南市临渭区下吉中学语文教研组 王满仓
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古汉语遗存,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律。因此,学习古汉语的一个简便而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成语中有意识地发现古汉语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律。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学习古汉语的“短平快”,那么,这种“短平快”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一、成语用例俯拾即是,易记而浅显,可以信手拈来;
二、引用成语解析古汉语,简单而明白;
三、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了起来,从而使古汉语的一般规律显得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一石而二鸟,古汉语和成语的学习同时进行并且相得益彰……
因此这里整理出较为详备的用成语辅助古汉语教与学的用例,依古汉语各知识点分列如下。
一、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这种情形,在成语中是随处可见的。
例字 古义 今义 成语 诗文例句
走 跑;逃跑 行走 走马观花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 热水 食汁 赴汤蹈火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涕 眼泪 鼻涕 痛哭流涕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可怜 可爱 值得怜悯 楚楚可怜 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还有更多的,如:
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不期(约定时日)而遇、文(掩饰)过饰非、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寄(依附、寄居)人篱下……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的扩大:唇亡齿(门牙)寒、日月经天江(长江)河(黄河)行地
2、词义的缩小:臭(泛指气味)味相投、五谷(百谷之总名)不分
3、词义的转移:缘木(树)求鱼、扬长而去(离开)、凶年(年成很坏)饥荒、亡羊补牢(关牲口的圈)、走(跑)马观花、人生几何(多少)、短兵(兵器)相接、破涕(泪,哭)为笑、币(礼物)重言甘……
4、褒贬色彩的转换:心腹爪牙(古义表示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褒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卑贱鄙陋)——《出师表》)
5、名称说法的改变:沉默寡(少)言、鸡鸣狗吠(叫)、罄竹难书(写)、游目(眼睛)骋怀
6、单双音的变化:嗤之以鼻(鼻子)、有眼(眼睛)无珠、不平则鸣(鸣叫)、沉默寡言(言语,说话)
7、同形异义词语(古代汉语里常是两个词):名副其实(他的实际;操虽托名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自相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便宜(方便,适宜)行事、名士风流(风度和习气)、不以为然(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还有“于是”(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可以”(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从而”(吾从而师之——《师说》)、“虽然”等。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情形,在成语中俯拾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