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4/12 14:38: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3)鹁鸪(bo2 gu1)颧骨(quan2)折本(she2)潺潺(chan2)伶仃(ling2ding1 )恣睢(zi4 su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 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